2014年9月13日 星期六

電影心得速記--Boyhood 年少時代

幾週前在Ann Arbor的Michigan Theater看了電影Boyhood/年少時代,電影院裡從頭到尾充滿笑聲。
音樂、影像和有趣的對話組成一部令人享受的電影。

很多人說Boyhood是電影界難得又美好的時空膠囊,因為Linklater導演將同一組演員一拍就拍了12年。從2001年到2013年,每一年同一個劇組重新集合,花上三、五天的時間拍攝,把一個男孩從七歲拍到十九歲,最後終於拍完了這個故事。

劇中各種成長標誌與時代旋律穿插交錯,例如最一開始Cold Play唱"Yellow", Britney Spears 當時最紅的 "Oops I did it again", 到Arcade Fire, Lady Gaga, 還有貼切動人的"Hero",層層編織成一匹美麗的記憶花布。
"Hero", Family of the Year
//Let me go, 
I don't wanna be your hero
I dont wanna be your big man
I just wanna fight with everyone else
Your masquerade
I don't wanna be a part of your parade
Everyone deserves a chance to 
Walk with everyone else...

跨越數年拍攝的影片,你可能很容易聯想到Michael Apted 導演為BBC拍的7 Up Series/人生七年這部經典紀錄片,他們從1967年開始拍攝訪問一群7歲的小孩,以7年為單位,等到他們14歲、21歲、28歲...的時候又重新找回同一群人訪談拍攝,主要探究英國社會階級與夢想的問題。

不過Boyhood並不是記錄片,而是講述一個普通美國小男孩的家庭故事、他人生的探索和困惑。電影的一開始單親媽媽Olivia到學校去參加家長會,Mason(Ellar Coltrane飾演)躺在草地上看著天空,等媽媽出來。姊姊Sam(導演女兒Lorelei Linklater飾演)很活潑頑皮,總是在家裡捉弄Mason。


-----------------------------------------------------------------------------------------------------------------------------------------------------------------------------------------------以下有雷----------------------------------------------------------------------------
--------------------------------------------------------------------------------------------------------------------------------

後來媽媽Olivia 努力求學成了大學的講師,卻總是面臨婚姻的失控。她和同樣帶著兩個小孩的教授結婚,沒想到後來一家三口卻得從這個有暴力傾向的教授家中逃出。Olivia後來又嫁給從伊拉克退伍,現職德州監獄的守衛,卻再度因他的酗酒問題離異。

離婚後仍固定來訪的生父Mason Sr. (伊森霍克飾演)是個浪子音樂家,他總是開著最帥的GTO,在Alaska打工寫曲尋找人生,故事的尾聲他卻賣了GTO,改開休旅車娶了德州女生,生了個小孩,穩定的在大公司工作。

觀眾當然也跟著Mason一起和鄰居小孩騎腳踏車在橋下塗鴉、獨自在籬笆旁邊發現死鳥、搬家(我很喜歡Sam的那段告別演說哈哈)、偷看內衣雜誌、被繼父強迫剃頭、在學校廁所被罷凌、第一次喝酒,和父親一起露營、裸泳、看棒球、談安全性行為,然後Mason開始開車了、開始到餐廳打工了、第一次戀愛、開始對攝影感興趣,第一次開車去Austin,第一次分手....然後Mason成年了。

Linklater讓時間自顧自地在演員們身上刻出變化,隨著故事的發展,你會自然而然的注意到,噢姊姊Sam的髮型和顏色又變了、Mason的嬰兒肥消失了、媽媽胖了又瘦了、Mason開始蓄鬍了、變聲了、爸爸Mason Sr. 眼角的皺紋更深了...。

不過電影中的影像除了刻劃Mason一家人的改變,同時也細膩地標記了當時的年份。例如,從伊拉克戰爭回來的將領、總統大選的時候父親帶著姊弟倆人一起去插草坪上的Obama選舉廣告牌(還有偷拔走McCain的牌子,這段很有趣呵呵)、穿著霍格華茲的巫師袍在半夜去買「混血王子的背叛」。折疊式手機變成iphone了、掌上型遊戲機變成Wii的拳擊遊戲。

Linklater就這樣在細節中一一捕捉時間飛逝帶給人的痛苦、恐懼與美麗。


不過,對我來說呢, 更像是在看美國(德州)白人的成長觀察錄(笑)!不時內心會發出「啊原來傳說中的德州在美國人眼裡是這樣啊~」的感慨。(尤其故事場景在德州而且全劇主角跟導演都是道地德州人耶!)

例如,Mason從小到大都沒有穿過制服,卻要在學校向著德州州旗宣示"Honor the Texas flag; I pledge allegiance to thee, Texas, one and indivisible",因為德州規定在對美國宣誓的場合,都可以對德州宣誓,所以公立小學當然謹而尊行囉。德州人的「愛州」讓美國曾經有謠言說「全美國只有德州州旗可以升得和美國國旗一樣高」,雖然事實上每一個州的州旗都可以,但只有德州人特別愛升州旗!

除此之外,電影中出現很多的教會,這也和現實相符。根據2010年的統計,德州有超過150萬間非宗派的教堂,居全美之冠。除了教會,電影還有好多的白人!稍微留心就可以發現主角Mason的生活周遭幾乎沒有「非白人」出沒,不過這同樣相當符合德州人口現狀,據統計德州有44%的白人和38%的西班牙裔美國人,除此之外,66%的德州公立學校被視為「嚴重隔離」XD 還有,原來Olivia的第三任丈夫的職業在德州不算稀有,畢竟德州是美國最大的監獄,擁有最多監獄守衛XD。

還有父親組成的新家庭的長輩送給Mason的生日禮物:一把長槍和一本聖經。這種禮物的組合也太經典了吧XD!

又例如電影中的婚姻觀其實也相當符合美國現狀:15歲以上的美國人當中有15%曾經結過兩次婚,而電影中的爸爸Mason Sr. 和媽媽Olivia都有過至少兩次的婚姻。媽媽Olivia第一次結婚的時候,Mason和Sam 突然要多和一個姐姐、一個弟弟生活,我原本以為他們會有台灣連續劇那種「得不到媽媽全部的愛」而產生的摩擦,沒想到四個小孩玩得很好,彼此相處超融洽,姊姊們一起嗆弟弟、弟弟們一起打電動。還有後段前夫和前妻各自組成的新家庭一起見面聊天,好像完全不尷尬,私事和社交都能處理的泰然自若。

大眾文化也刻劃美國的獨到經驗,除了前面提到的穿著巫師袍半夜去買哈利波特之外,又如Mason大概十歲時候的最愛短片:funnyordie的影集, 這個影集我是第一次看到;又或者學校的女生同學用鄙視「暮光之城」來表達自己多麼獨特和成熟,真的和我的亞洲/台灣的青少年經驗截然不同啊。

又例如,Mason高中的時候在暗房待一整節課,只被老師念一念(雖然這邊應該是要講主角的小叛逆和說教大人的千篇一律);Mason開車帶女朋友去Austin吃經典起司沾醬Queso還有偷住姐姐宿舍和發生性關係;高中畢業的時候家人會舉辦一個盛大成年Party,而且畢業生本人會覺得很尷尬(令人想起經典電影The Graduate「畢業生」);獨自開車離家上大學象徵美國青少年的獨立自主;還有最後翹掉大學的新生訓練然後吃一塊大麻餅乾再去沙漠或曠野爬山「體驗人生」。這些都讓我不得不跟著拍手大笑:「天哪,這真的好美國人喔。」

不過,不論這些成長經驗是很德州,還是很美式,導演Linklater將這些吉光片羽收集起來,然後試圖反問觀眾:「那麼你的成長又是如何?」


我很喜歡Boyhood裡沒有高潮迭起的情結,滿是普通又日常的小事,最後涓滴而成一杯濃縮咖啡,用幾個小小的片段就代表了某一年的某個人生題目。記憶好像也是這樣,當我試圖回想從前,記起來的不過是某段隨機的對話或是某個場景,短短的、零碎的、一點一滴的組合成了現在的我。

看完電影,會突然有股不捨,捨不得時間竟然輕易地飛逝,止不了往前奔去的步伐。「年少時代」的最後正是Mason和女孩直直看著鏡頭,被美麗峽谷的晚霞包圍著討論Carpe Diem (把握當下)的真正意義,他們說,這句話其實該反過來說:

「應該說是時間的片刻抓住了我們。」( "it's like.... the moment seizes us" )
「對啊,永遠都是此時此刻。」("yeah, it's always right now."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