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26日 星期二

電影心得速記--自由之心(12 Years A Slave)



以下文章包含劇情!如果想要避開,就看看預告片就好了。
不過,因為我是在美國電影院看的,對,沒有字幕+英聽難度約莫三顆星,所以劇情大改理解八成而已吧,再看一次有字幕版本的應該會有新的驚喜。也就是說,我的劇情透析很可能不太正確,但我盡量。(btw我真的認為電影院沒有字幕是對聽力障礙者的歧視。)

舉例來說,預告片裡面的這句:"I will survive! I will not fall into despair! I will keep myself hearty(hardy?) until freedom is opportune."

前兩句很好懂,但是後面這句...也不是說多難懂,只是現代人的英文幾乎不會這樣說吧。
通常用until freedom has come/comes/arrives...,只能說until freedom is opportune,這個英文程度也太好了!



另外,在美國,「非白人」的英文要怎麼說呢?Non-Whites/ Colored People/ People of Color有什麼差別呢?

電影版本的故事簡介如下:1841年的美國,南北戰爭尚未爆發。所羅門出生於紐約,是一位優秀的小提琴家,身為自由人的他和家人過著快樂的生活,然而,他在一次到華盛頓巡迴演出的旅途中遭人下毒、綁架、賣到美國南方當奴隸...。

台灣預計3/14/2014上映,以下心得包含劇情,怕雷的人自己閃避啦。
----------------------------------------------------------------------------------------------------


電影我很欣賞第一個原因在於,導演不只是告訴觀眾所羅門發生了哪些可怕的事件或者是交代那些事件有多麼駭人恐怖而已,他把那些時刻和周遭其他人的回應一起完整呈現。


我記得的第一幕是主角所羅門和其他十幾位黑人奴隸站在高高的甘蔗田前面,面無表情直挺挺的盯著遠處,白人騎在馬上告訴他們該如何收割。這個陳列隊伍的方式幾乎與觀眾對視,讓你直接掉進他們過了無數日子的其中某一天。

隨著劇情發展,導演花了長長的好幾分鐘刻劃受吊刑的所羅門,只能掂著腳尖勉強構到泥地,從白天到傍晚,沒有一個人敢把他放下來或是接近他,或是看他一眼。其他的黑奴在這個可怕的爭鬥過後,不過是回到平常的工作崗位上、孩子在旁邊的草地上嬉戲,所羅門臉上沾的泥濘隨著時間過去漸漸乾裂。

這不過是當時美國南方的一日場景。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絕望,只能任人懸掛在樹頭,在生存和死亡之間,是精神上的折磨,也是肉體上的痛苦,但絕不只是一「線」之隔。這個痛苦在於:就算活了又如何,死亡在旁人的掌握之中,活著依然任人擺佈。雖然電影裡才幾分鐘(電影裡的幾分鐘是很久的意思),真的讓人坐立難安。

另一個印象深刻的部分是電影中用穿插畫面的方式,數次對比所羅門身在自由國度和在為奴之地的相似場景--在被販賣的港口看著人來人往,他似乎看見在大街上自己和家人上街購物、在奴隸屋裡和女子的撫慰對比於在家中和妻子的親密時刻--所羅門在回憶中的幸福人生似乎只是眼前煉獄的幻影罷了,但是那個渴望自由的意識卻又如此清晰。

所羅門當時的雙重世界,是地理上的一北、一南,而對於觀眾來說,雙重世界則是要對付時間軸上的現在和過去的歷史痕跡,我們何嘗不是在這重複的影像之中進出現實世界的自由國度和過去歷史的奴隸制度。這部電影讓人很容易把自己投射在主角身上,因為很容易能照樣造句:「我現在雖為自由人,如果也遭到綁架......」然後趕快認清現實,「噢,幸好奴隸制度已經廢除了。」

然而,壓迫人的制度真的已經不復存在了嗎?

在被載往南方的船上,同伴提醒所羅門:「要能存活,就少說多做。」(If you want to survive, do and say as little as possible.)所羅門卻回說:「我不僅僅要存活而已,我想要自由的生活。」(I don't want to survive, I want to live.)

現今世代,有多少人能夠自由的生活,而不僅是努力求生存而已呢?

我認為這部電影講的不只是一個真實故事,他也意欲揭開曾經無法書寫的歷史,訴說曾經不可能被說出來的故事。其中一個畫面是所羅門看著盤子裡的幾顆藍莓流出黑色的汁液,然後他試圖用這些深色果汁寫下什麼,但是卻失敗了。後來劇情又提到,「身為奴隸的我,沒受過教育不可能會寫字,就算我會寫,我哪有紙能寫呢?」

有人說「歷史是勝利者寫下的記錄」,而這些為奴之人的故事,又是如何的呢?為什麼我們要看所羅門的人生故事呢,他又不是多了不起的偉人。

歷史學者Bernard Bailyn曾經回答過這個問題, 記錄在On the Teaching and Writing of History 的問答集裡。他借用社會學家Paul Lazasfeld的解釋,說傳記的存在之於歷史有三個重要性:

1. 這個人是重要的歷史人物,他的所作所為造成了重大的歷史事件,像是邱吉爾、戴高樂、康德、愛因斯坦等人,這個人成長的生活環境對我們來說是很重要的,因為我們需要知道他作了什麼,以及原因為何。如果拿破崙他沒有經歷早期生活的困苦,也沒有那個(暴躁)性格,現在世界可能很不一樣。所以說,理解那個形塑了拿破崙的早期生活和細節是很重要的。 
2. 這個人物能代表某一個重要團體,他本身可能不太重要,不像凱撒之類的人物那麼重要,但是他的經歷能夠代表他所屬的團體(或群體),也就是說,他的故事讓人見微知著,能拓展對歷史的能見度。 
3. 他是重要的「證人」,他可能無法代表某個群體,也沒有機會扭轉歷史,但他們站立在重要的時間、重要的地點,見證了關鍵的事件,連結那些偶然發生的事、那些不太為人所知的事、一開始其實是失敗的公開事件、甚至描繪私人事件和公眾事件的模糊交界。(...especially as it captures the contingencies, the uncertainties, the false starts of the public events in his time and also the intersection of private and public events.)

Soloman Northup的傳記大抵屬於第二種,他代表了數以百萬黑奴在時代悲劇下的景況,甚至是比較「幸運」的那群曾經自由過的人。他應該稱不上是多重要的人物,歷史也沒有因為他而重寫,甚至他後來控告那些綁架他的人,這些白人都成功的閃避掉,他對歷史的控訴幾乎是失敗的。

但是透過這個故事,的確可以重新校正現在所在位置、重新省視:「每一個人在美國都是平等的」這句話的可信度到底有多高。

在我看來,導演並不是要鞭屍過去壓迫黑人的那些壞蛋白人,也並沒有大書特書拯救所羅門的善心白人有多英雄,而給白人一個逃罪的藉口。這個電影反映出在壓迫制度下的各種樣貌,而每一個人都是奴隸制度下的受害者,一如黑人成為了奴隸活在地獄之中,而白人成了魔鬼但也同樣活在地獄之中。

而白人也不是純粹的邪惡魔鬼,只是在制度之下,每個角色代表了不同的回應方式,僅這四人看待黑奴制度就有如此大的差異,可見衝突是不可避免了。簡單速記如下:

首先,奴隸販子看待黑奴如同展示家具一般毫無感情,只在乎他們的性能、價錢。他對黑奴的照顧,就是像是照料商品一樣,讓他們保持乾淨以賣得好價錢,讚美他們以找到好買家,他可以替他們重新命名、可以冷血的拆散母親和孩子,眼睛都不眨一下。


而第一個主人William Ford是個好心人,他替黑人感到可憐,想要盡可能的以人性對待他們,像是他嘗試同時買下女奴和他的孩子,不讓母親和孩子永別,但是當奴隸販拒絕的時候,他也只能背過身,無奈的買走女奴和主角。他無力對抗這個體制,他覺得很抱歉也替他們感到難過,但他也只能順著體制走。雖然他器重所羅門的能力,也信任他甚至送給他一把小提琴,但是,後來所羅門和John起衝突的時候,他也只能迫於無奈的將他賣掉。


第二個主人Edwin Epps,不同於奴隸販子的無情,他對這些黑奴太有感情。他迷戀女奴Patsey,甚至要她感謝他的青睞,他半夜去黑奴睡覺的房舍觀看他們,叫他們到屋子裡演奏、跳舞,將自己的情緒依附在掌控奴隸之上。他充滿掌控的慾望看待他的擁有物,而這種強烈的感情造成的暴力是更加恐怖的,像是後來他要鞭打女奴Patsey的時候,因為自己下不了手,只好叫所羅門來替他出手,更清楚的顯示由愛生怒的可怕。


而幫助所羅門的好人Mr. Bass則誠實的表示,對抗制度是可怕的,他相信人身而平等,但要介入其中,必須附上極大的代價。



當然還有那首黑人靈魂音樂。

電影裡出現了兩首完整的歌,同樣以拍掌打節奏為背景,一首是白人John 唱的"Run-N-Run"警告黑人休想逃跑,有看顧者、有巡邏員、有警察...到處都有人觀察他們,警示意味濃厚,恫嚇黑人這個天羅地網的恐怖。

另外一首,就是在同伴因採棉花而過勞死的時候,黑奴們站在墳邊替他送行的歌,主角用盡力氣努力的唱,似乎想把他渺茫的希望都唱進這首歌裡。
Roll, Jordan, Roll
//Roll, Jordan, Roll,
Roll, Jordan, Roll,
My soul will arise in heaven Lord
for the years and Jordan roll//

這種以河流作為意象的歌曲實在表達了被壓迫者的盼望,仍然流動著。
如同回應他剛開始宣示的一樣,「我不只是要存活,我要能自由的活著。」
他們的盼望像是河水一樣,即使現在算不上什麼,點點滴滴終將匯流成一股大河,流向自由之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