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13日 星期四

Purpose Driven Learning/Life/Coffee

今天是星期四,早上剛喝完本週的第四杯咖啡,一天一杯,稍微控管一下咖啡因、也試圖讓自己小小的上癮這種規律。

來到Ann Arbor (一直想給這個英文名找個好一點的中文譯法,安娜堡、安亞伯、安阿伯...總覺得那兩個"r"都不能好好的fit這個名字,很難好好的找個字,也不像New York=紐約這麼的鮮明。)一年了,第二年一如人生的所有階段,瞬間就開始了。

這陣子也常跟傳哲討論到底過去這一年改變了什麼。我覺得他改變不少、對於知識、能力上的累積與期待也明顯有所進展,拿托福來說,至少是可以量測的(measurable)前進著。

我對自己卻沒那麼正面看待了。借用蔡珠兒的逃兵自白裡說的---「我什麼都沒幹,好吧,我也沒幹什麼。」你知道自己不是為了拿個學位、但如果要說學到什麼,又好像難以啟齒。尤其是身為一個假跨領域的鬼魂,有的時候拿出弱弱的理論意識和社工技巧,真的覺得蠻羞愧的---我到底在幹嘛?!又或者,常常覺得用英文討論和思考都只能停留在相當膚淺的層面上,尤其是在社工系這種夢幻世界裡,有的時候只要使用一些關鍵字(glossary/term)似乎就可以好像說了什麼很有價值的東西,然後打混帶過。畢竟這也算是種國際學生的生存技巧。我也依然常因為太過複雜的論述、太過無力的渺小感、太多的情緒和憤怒而覺得沮喪無比,甚至到覺得我的世界要崩潰的地步,然後質問我是不是該考慮休學阿、還是我其實有mental health issue只是我不知道、是不是要打包回家了。(其實沒那麼慘--爸媽你們不要擔心,這只是我偶爾會出現的人生小劇場,在新竹的時候也偶爾出現)然後,同時也學著理解自己的無奈和沮喪,認清他們不會引領我繼續前進,然後再這個療癒的過程裡期待自己變得更堅強。


當然事情還是有很多進展。和W一起計畫了不少社工系國際學生、和國際社工(global social work/international social work)的工作;也試著用社工人的方式思考; 看到讀書和作業「好像」的壓力和無所適從相對減少許多; 開始可以分辨誰在敷衍你、人們說話和做事風格的文化、誰的思考比較細膩。這一年也幫助我釐清我的問題:原來,我是希望能透過社會工作的實踐價值去理解--再用蔡珠兒的比喻--如果文化是一個戰場,那麼戰略是什麼?如果解讀現象是沙盤推演,那麼戰場上該拿的工具和法則是什麼?

如果要說思想上的改變的話----過去這一年慢慢改變了我對於「土地」的理解,我的意思是,其實我們腳掌(或者說鞋底、輪胎)所踏的地方,對形而上的人生理解來說,其實是一個有意義的邊疆。我們所生活的地理處境和我們的身分認同有相當直接的關係。對於一個旅居者(sojourner)來說,土地/環境所帶來的影響或許是重新證實你原有的國族認同、或許是混入當地的文化意識、也或許是重新詮釋自我意識....我覺得這些都必然和我們所生存的物質世界有很大的關聯。可能有點好笑吧,我以前不這樣覺得,以前還蠻小看物質世界的,尤其是網路世界興起之後。

這個思考上的轉變來自於什麼特定的事件(critical incident/defining moment)呢?主要是我對於文化適應力(cultural competency)的重新定義,還有我認為全球化、國際化的框架下,在地許諾(local commitment)是社會改變的核心。(沒錯,這句話很像英文)

這些下次在談吧,(啊呀呀要說到做到阿)



總而言之,我也想要多放一些靈魂在Ann Arbor,讓這裡的校園、土地、城市有一些溫暖的記憶。(我和同學有過Ann Arbor到底算不算是一個城市的對話,結論是,就算開車經過downtown只有五秒鐘,她還是個城市無誤。)也是這一年的目標吧,人生目標、學習、還有日常生活都朝著標竿前進,讓自己溫柔一點的對待自己的靈魂,實實在在接納那個無庸置疑的、現在進行的、與土地相處中的自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