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American Culture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American Culture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5年12月4日 星期五

電影心得速記--Me and Earl and The Dying Girl 我們的故事未完待續




Me and Earl and the Dying Girl(中譯:我們的故事未完待續)絕對不是又一部「有關癌末病人的悲情電影」。 他是我本年度最喜歡的電影,沒有意外的話,這部電影將和Mad Max: Fury Road 名列我個人今年的排行榜冠軍。當然不只是因為他用了Explosion in the Sky樂團的Remember Me As A Time of Day,還有Brian Eno的樂曲 The Big ShipAlways Returning ,這些傳哲每天都要在車上按時播放的post-rock music。(前幾天傳哲喝了咖啡睡不著,我們還一起在床上聽了一首長達19分鐘的後搖音樂,對樂迷來說這種長度可能很普通,但我覺得這些音樂人根本身兼DJ。)

Me and Earl and the Dying Girl這個故事既尖銳又溫柔,充滿厭世的情懷但最後卻讓你感受生命的美妙;讓你歪著眉毛大笑,又讓你抑制不住的湧出眼淚。其實我一直不敢重看這部電影,因為他是那種不管看多少遍,還是會獲得新東西的電影。我很想保留住第一次看完電影時好像心底很深很深的一塊土地第一次被光線照到的顫抖,實在不想輕易地被看第二遍(時獲得的新東西)給干擾了。

真不愧在日舞影展一舉拿下評審大獎和觀眾票選獎,更被IMDB選為本年度十大電影之一啊。

 -------------------------------------以下心得包含部分劇情------------------------------------------

2015年11月13日 星期五

舊金山迷人的地方-2015夏日明信片旅行日記

2015 年的夏天我在舊金山市區生活了三個多月,其中一個月和小妹一起度過。

最難以忘懷的,反而是藏在生活裡容易忽略的片段,像是家裡附近的泰式料理,不到二十元買兩個便當,可以讓我們三人吃上兩餐(通常我會點一盤大蝦炒飯和一碗牛肉河粉),便宜又好吃;還有Market street上的互動裝置藝術,不管經過幾次,每次都還是會駐足觀察行色匆匆的路人有沒有發現其中的奧妙;還有夜色降臨時走在街上的既期待(有什麼新鮮事)又害怕受傷害(literally)......。

短暫旅居舊金山,也讓我時時想起台灣。

再次謝謝願意收到我明信片的友人,幫我記住這麼一些瑣碎的細節和感受。

親愛的HYC
每個人愛上舊金山的理由都不太一樣,我還不算愛上吧,總是嫌他又臭、又冷、又不安全XD
但仔細數來也是有好多值得愛的特色,也能輕易發現他迷人的地方。

2015年6月11日 星期四

Our Weddings in the US美國婚禮紀實real wedding--Michelle&Gary的冬日婚禮(美國芝加哥)

//Michelle&Gary的冬日婚禮//
在大雪紛飛的日子舉行婚禮是很多人又期待又怕受傷害的選項,白雪皚皚的世界實在很夢幻(看看冰雪奇緣的Elsa有多受歡迎就知道了),但是冷若冰霜的小龍女不是人人都能當,尤其是從亞熱帶地區來的台灣人,更是不耐低溫,只要溫度下探攝氏10度就能請出「愛美不怕流鼻水」的俗諺了,遑論冰封在攝氏零下的芝加哥冬天。

Michelle和Gary就選擇了美國中西部的芝加哥,在一個暴風雪過後的日子,舉辦了熱熱烈烈的婚禮。他們的婚姻還真的是「從風雪中走來」,一步步要走進春暖微風裡。

如果你打算今年的秋冬在美國結婚,是不是已經開始準備了呢。如果還沒決定婚期,可以考慮看看在冬天結婚喔!這篇訪談中提到了不少舉辦冬日婚禮的優點和注意事項,細心的Michelle給了不少聰明的建議。

除此之外,傳統台灣家庭裡長大的Michelle又是如何和美國猶太家庭中長大的Gary互相協調雙方的文化呢?婚禮當天又發生了哪些意外事件呢?讓我們繼續看下去吧。

2015年4月23日 星期四

Our Weddings in the US婚禮紀實real wedding--Tiffany&Joseph:婚禮是一次溫暖的旅行(美國加州聖地亞哥)

//Tiffany&Joseph:婚禮是一次溫暖的旅行//

這次的訪談中,Tiffany除了分享她和Joseph 準備婚禮的思路,還簡介了美國婚顧的形式並提到她最後決定請婚禮顧問的原因,清晰有條,給有需要的人參考。同時,文末Tiffany提供給準新人的5項建議非常簡單也非常實用,尤其是第四項:take some mental snapshots,這是什麼意思呢?等你讀完這篇就知道了!

我很喜歡Joseph 和Tiffany細心規劃的婚禮,不是3-5小時的婚禮而已,而是大家花整個週末聚在一起,他們的婚禮網站上還羅列出各式各樣的餐廳和景點,要把San Diego介紹給大家。

我的先生傳哲和Tiffany是高中同學,所以這場婚禮對他來說又像是一場小型的高中同學會一樣,因為難得可以和在世界各地讀書、工作的老友們聚首。十幾人從各地抵達San Diego,晚上全住在Tiffany幫忙安排的guest house裡,一邊打鬧、一邊趕工要送給Tiffany的秘密禮物--手工有聲書。我還記得Tiffany坐在沙灘上一邊聽這本書,一邊激動的落淚,在場的幾位好友也跟著笑中帶淚。

在登機箱裡塞進皮鞋和幾件禮服;吃幾頓好吃的飯;在租來的敞蓬車上頭髮被吹得亂七八糟;認識幾個新的朋友;和好久不見的老朋友敘說陳年往事;講幾個令人不捨的八卦或捧腹大笑的糗事;造訪一個美麗的海灘.......。

對所有結了婚的人來說,婚姻是一場兩個人的冒險,而Tiffany 和Joseph把他們的婚禮變成溫暖所有親朋好友的一次週末旅行,就像Tiffany說的:「也沒做什麼,只是聚在一起」。


2015年4月14日 星期二

Our Weddings in the US美國婚禮紀實real wedding--Jane&Brandon的教堂婚禮: 當東方與西方相遇(美國密西根)


Jane and Brandon 美國密西根浪漫又歡樂的教堂婚禮:當東方與西方相遇
Jane跟Brandon的婚禮,是我來美國之後參加的第一場婚禮,他們對婚禮、婚姻慎重的態度,也讓我很佩服。當Jane告訴我們,他們是在教堂的紅毯上,才第一次見到對方穿著婚禮的西裝、白紗;也是婚禮當天,教堂的十字架前兩個人才第一次的親吻對方,我們都印象深刻。這樣謹慎、鄭重地看待婚姻和婚禮,也可以看出出信仰對他們而言有多重要,夫妻的身分對他來們說是多麼的珍貴。很感人啊~

Jane 跟Brandon都是很細心體貼的人。不管是做什麼事情,Jane都會做很充分的功課,我們幾個在Jane之後才結婚的好友,都接收了他整理的秘笈啦、資訊啦和各種提點,可說是受益良多。

從很多小細節都可以發現他們希望每一位來參加婚禮的賓客都很"comfortable" ,尤其是雙方家庭背景在文化、語言上有很大的差異,但是他們卻可以很溫暖的回應各種需求,例如怎麼回台灣訂婚、拍婚紗、該送紅包還是送禮物,一切的安排都很周到。如果是台灣留學生要在美國舉辦一個跨國婚禮,我認為Jane跟Bradon的婚禮是很好的參考。


以下內容是我和Jane的訪談:

2015年3月9日 星期一

Our Weddings in the US美國婚禮紀實real wedding----Ally&Suyi精緻溫馨的戶外婚禮一個月內籌備完成(美國密西根)


A&S精緻溫馨的戶外婚禮,一個月也能完成。
艾力是我在密西根最親近的朋友之一,我們的想法和關注的議題都很類似,我們之所以會認識,就是因為我從美國前往中國做農民工教育研究之前,經過朋友介紹,才認識了幾年前在北京某維權NGO工作的艾力。

他們倆認識的時間不算長,但是一交往就是認定了彼此的。艾力喜歡攝影(也拍得很好);甦怡喜歡爬山(還曾經參加荒島求生營),所以他們常自嘲是文藝女vs荒島男的組合。他們的婚禮小巧親密,從頭到尾充滿笑聲,雖然十月份的傍晚微寒,整個後院總是籠罩著一股興奮與溫暖。//


以下內容是我和Ally的訪談:
為什麼決定要在美國舉辦婚禮?(Why did you decide to get married in the US?)
當時我們很想要馬上結婚,也有一些簽證上的原因,一個月內需要把婚禮辦成。如果回國辦一定來不及,而且比起中國典型的婚禮形式,我們比較喜歡西式的婚禮。我們在中國都有參加過婚禮的經驗,通常都是講究氣派、賓客很多,新郎和新娘有的時候會像布偶一樣,作成一場秀,任憑司儀在台上擺步、取悅群眾,結果婚禮的主要目標變成是娛樂賓客,好像新郎新娘只不過是舞台上的演員而已。

2015年2月9日 星期一

[翻譯] 九個問題讓你搞懂美國與古巴怎麼了

[翻譯] 九個問題讓你搞懂美國與古巴怎麼了

原文連結:9 Questions about Cuba you were too embarrassed to ask (2014年12月18日)

美國與古巴在去年年底(2014年12月)宣布了兩國將結束長達50年的對立關係。美國總統歐巴馬和古巴總統勞爾卡斯楚(Raul Castro),也就是前任總統菲德爾卡斯楚(Fidel Castro)的弟弟,在宣布這項消息之前,已經祕密的會談了長達18個月之久

這對古巴、歐巴馬、或是美國古巴關係來說,都是歷史性的一刻。不過你可能會想,為什麼是在這個時間點發生轉變?美國和古巴的關係怎麼會變得這麼緊張的呢?為什麼會長達50年之久呢?現在的新外交關係對於兩國來說是什麼新的意義?以下的幾個問題,就是為了幫助你理解美國與古巴之間的關係。

1. 什麼是美國古巴新政策?(What is the US-Cuba deal?
美國與古巴之間的新合約有三項重點值得關注:

首先,這是兩國互相妥協讓步的交換條約:也就是美國取消部分對古巴的貿易禁令(embargo),而古巴會允許部分的網路自由,以及雙方都會釋放一些囚犯等。這些合約的條件本身並沒有多創新,貿易禁令還是存在,旅遊禁令也還是存在,美國人到古巴觀光依然是違法的。

2015年1月7日 星期三

廚房實驗--給癮君子的巧克力啤酒楓糖蜜培根杯子蛋糕 beer batter maple bacon spring break cupcake recipe

啤酒楓糖蜜培根杯子蛋糕

2014年結束前我看了美劇2BrokeGirls這個低俗的搞笑情境劇(還因此在instagram上注意演員Kat Dennings....)。背景劇情大概是這樣的:出生貧窮的賤嘴Max和剛破產的千金小姐Caroline因緣際會在同一家小餐館打工,並且同住在紐約最嬉皮的Williamsburg一區。Max很會做杯子蛋糕,因此Caroline決定要和Max一起開一家杯子蛋糕店,於是兩個破產女孩開始存創業基金.......。
破產女孩Max跟Caroline在廁所裡遇到Martha Stewart,立刻請他試吃XD

Max和Caroline在(給自己放的)春假時,意外想到了一個絕佳的獨特口味:給癮君子的啤酒楓糖蜜培根杯子蛋糕 beer batter maple bacon spring break cupcake (for stoners)!

為了創業,他們好不容易溜進美國家政女王Martha Stewart的宴會,Caroline在廁所講他壞話的時候,卻正好被Martha 撞個正著。最後Martha Stewart還是試吃了一口,說「味道不錯,蠻好吃的,你們知道誰愛上這個口味嗎,」「癮君子」(stoners.)

2014年11月9日 星期日

親愛的作家:最美畢業演說--諾貝爾文學獎約瑟·布羅茨基(Joseph Brodsky)1988年給UM-Ann Arbor畢業生的六項建言


我出生的那一年,當時最新出爐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約瑟·布羅茨基Joseph Brodsky回到Ann Arbor,他走到演講台上對著當年的大學畢業生講述了一席美麗而深刻的畢業致詞,他向母校的學弟學妹們傳授關乎人生、關乎現實世界、關乎成長的六項要點。


那個時候「畢業演說」這個類別還沒有流行起來,也還沒有網路或視頻可以廣為流傳。


這篇1988年的「球場上的演說」(Speech at the Stadium)一直要到1997年才被收錄在On Grief and Reason: Essays這本Brodsky的散文集裡。即使是在藍迪鮑許跟賈柏斯的畢業演說廣為流傳的現在,這篇演說還是被brainpickings書評網站的Maria Popova選為「超越時空最美畢業演說」。


約瑟·布羅茨基很早就開始寫詩。不過,他在24歲的時候,卻被政府以「社會的寄生蟲」罪名流放北方勞動。一個寫詩的年輕人,竟然對政府造成如此巨大的威脅,更讓我難以想像的,是他被送去的地方可是共產黨統治下的蘇俄的北方啊,難道世界上還有什麼地方可以比那裡更為艱苦嚴寒(literally)?


幾年後,他連勞動都尚未服畢,當時的蘇俄政府覺得他實在太像心頭上的一根刺,就決定把他徹底的拔了、塞上飛機,「歡迎他遠離祖國」,流放他鄉。於是布羅茨基輾轉抵達美國


2014年9月13日 星期六

電影心得速記--Boyhood 年少時代

幾週前在Ann Arbor的Michigan Theater看了電影Boyhood/年少時代,電影院裡從頭到尾充滿笑聲。
音樂、影像和有趣的對話組成一部令人享受的電影。

很多人說Boyhood是電影界難得又美好的時空膠囊,因為Linklater導演將同一組演員一拍就拍了12年。從2001年到2013年,每一年同一個劇組重新集合,花上三、五天的時間拍攝,把一個男孩從七歲拍到十九歲,最後終於拍完了這個故事。

劇中各種成長標誌與時代旋律穿插交錯,例如最一開始Cold Play唱"Yellow", Britney Spears 當時最紅的 "Oops I did it again", 到Arcade Fire, Lady Gaga, 還有貼切動人的"Hero",層層編織成一匹美麗的記憶花布。
"Hero", Family of the Year
//Let me go, 
I don't wanna be your hero
I dont wanna be your big man
I just wanna fight with everyone else
Your masquerade
I don't wanna be a part of your parade
Everyone deserves a chance to 
Walk with everyone else...

跨越數年拍攝的影片,你可能很容易聯想到Michael Apted 導演為BBC拍的7 Up Series/人生七年這部經典紀錄片,他們從1967年開始拍攝訪問一群7歲的小孩,以7年為單位,等到他們14歲、21歲、28歲...的時候又重新找回同一群人訪談拍攝,主要探究英國社會階級與夢想的問題。

不過Boyhood並不是記錄片,而是講述一個普通美國小男孩的家庭故事、他人生的探索和困惑。電影的一開始單親媽媽Olivia到學校去參加家長會,Mason(Ellar Coltrane飾演)躺在草地上看著天空,等媽媽出來。姊姊Sam(導演女兒Lorelei Linklater飾演)很活潑頑皮,總是在家裡捉弄Mason。


-----------------------------------------------------------------------------------------------------------------------------------------------------------------------------------------------以下有雷----------------------------------------------------------------------------
--------------------------------------------------------------------------------------------------------------------------------

後來媽媽Olivia 努力求學成了大學的講師,卻總是面臨婚姻的失控。她和同樣帶著兩個小孩的教授結婚,沒想到後來一家三口卻得從這個有暴力傾向的教授家中逃出。Olivia後來又嫁給從伊拉克退伍,現職德州監獄的守衛,卻再度因他的酗酒問題離異。

離婚後仍固定來訪的生父Mason Sr. (伊森霍克飾演)是個浪子音樂家,他總是開著最帥的GTO,在Alaska打工寫曲尋找人生,故事的尾聲他卻賣了GTO,改開休旅車娶了德州女生,生了個小孩,穩定的在大公司工作。

觀眾當然也跟著Mason一起和鄰居小孩騎腳踏車在橋下塗鴉、獨自在籬笆旁邊發現死鳥、搬家(我很喜歡Sam的那段告別演說哈哈)、偷看內衣雜誌、被繼父強迫剃頭、在學校廁所被罷凌、第一次喝酒,和父親一起露營、裸泳、看棒球、談安全性行為,然後Mason開始開車了、開始到餐廳打工了、第一次戀愛、開始對攝影感興趣,第一次開車去Austin,第一次分手....然後Mason成年了。

Linklater讓時間自顧自地在演員們身上刻出變化,隨著故事的發展,你會自然而然的注意到,噢姊姊Sam的髮型和顏色又變了、Mason的嬰兒肥消失了、媽媽胖了又瘦了、Mason開始蓄鬍了、變聲了、爸爸Mason Sr. 眼角的皺紋更深了...。

不過電影中的影像除了刻劃Mason一家人的改變,同時也細膩地標記了當時的年份。例如,從伊拉克戰爭回來的將領、總統大選的時候父親帶著姊弟倆人一起去插草坪上的Obama選舉廣告牌(還有偷拔走McCain的牌子,這段很有趣呵呵)、穿著霍格華茲的巫師袍在半夜去買「混血王子的背叛」。折疊式手機變成iphone了、掌上型遊戲機變成Wii的拳擊遊戲。

Linklater就這樣在細節中一一捕捉時間飛逝帶給人的痛苦、恐懼與美麗。


不過,對我來說呢, 更像是在看美國(德州)白人的成長觀察錄(笑)!不時內心會發出「啊原來傳說中的德州在美國人眼裡是這樣啊~」的感慨。(尤其故事場景在德州而且全劇主角跟導演都是道地德州人耶!)

例如,Mason從小到大都沒有穿過制服,卻要在學校向著德州州旗宣示"Honor the Texas flag; I pledge allegiance to thee, Texas, one and indivisible",因為德州規定在對美國宣誓的場合,都可以對德州宣誓,所以公立小學當然謹而尊行囉。德州人的「愛州」讓美國曾經有謠言說「全美國只有德州州旗可以升得和美國國旗一樣高」,雖然事實上每一個州的州旗都可以,但只有德州人特別愛升州旗!

除此之外,電影中出現很多的教會,這也和現實相符。根據2010年的統計,德州有超過150萬間非宗派的教堂,居全美之冠。除了教會,電影還有好多的白人!稍微留心就可以發現主角Mason的生活周遭幾乎沒有「非白人」出沒,不過這同樣相當符合德州人口現狀,據統計德州有44%的白人和38%的西班牙裔美國人,除此之外,66%的德州公立學校被視為「嚴重隔離」XD 還有,原來Olivia的第三任丈夫的職業在德州不算稀有,畢竟德州是美國最大的監獄,擁有最多監獄守衛XD。

還有父親組成的新家庭的長輩送給Mason的生日禮物:一把長槍和一本聖經。這種禮物的組合也太經典了吧XD!

又例如電影中的婚姻觀其實也相當符合美國現狀:15歲以上的美國人當中有15%曾經結過兩次婚,而電影中的爸爸Mason Sr. 和媽媽Olivia都有過至少兩次的婚姻。媽媽Olivia第一次結婚的時候,Mason和Sam 突然要多和一個姐姐、一個弟弟生活,我原本以為他們會有台灣連續劇那種「得不到媽媽全部的愛」而產生的摩擦,沒想到四個小孩玩得很好,彼此相處超融洽,姊姊們一起嗆弟弟、弟弟們一起打電動。還有後段前夫和前妻各自組成的新家庭一起見面聊天,好像完全不尷尬,私事和社交都能處理的泰然自若。

大眾文化也刻劃美國的獨到經驗,除了前面提到的穿著巫師袍半夜去買哈利波特之外,又如Mason大概十歲時候的最愛短片:funnyordie的影集, 這個影集我是第一次看到;又或者學校的女生同學用鄙視「暮光之城」來表達自己多麼獨特和成熟,真的和我的亞洲/台灣的青少年經驗截然不同啊。

又例如,Mason高中的時候在暗房待一整節課,只被老師念一念(雖然這邊應該是要講主角的小叛逆和說教大人的千篇一律);Mason開車帶女朋友去Austin吃經典起司沾醬Queso還有偷住姐姐宿舍和發生性關係;高中畢業的時候家人會舉辦一個盛大成年Party,而且畢業生本人會覺得很尷尬(令人想起經典電影The Graduate「畢業生」);獨自開車離家上大學象徵美國青少年的獨立自主;還有最後翹掉大學的新生訓練然後吃一塊大麻餅乾再去沙漠或曠野爬山「體驗人生」。這些都讓我不得不跟著拍手大笑:「天哪,這真的好美國人喔。」

不過,不論這些成長經驗是很德州,還是很美式,導演Linklater將這些吉光片羽收集起來,然後試圖反問觀眾:「那麼你的成長又是如何?」


我很喜歡Boyhood裡沒有高潮迭起的情結,滿是普通又日常的小事,最後涓滴而成一杯濃縮咖啡,用幾個小小的片段就代表了某一年的某個人生題目。記憶好像也是這樣,當我試圖回想從前,記起來的不過是某段隨機的對話或是某個場景,短短的、零碎的、一點一滴的組合成了現在的我。

看完電影,會突然有股不捨,捨不得時間竟然輕易地飛逝,止不了往前奔去的步伐。「年少時代」的最後正是Mason和女孩直直看著鏡頭,被美麗峽谷的晚霞包圍著討論Carpe Diem (把握當下)的真正意義,他們說,這句話其實該反過來說:

「應該說是時間的片刻抓住了我們。」( "it's like.... the moment seizes us" )
「對啊,永遠都是此時此刻。」("yeah, it's always right now."  )

2014年9月1日 星期一

讀後:成為母親改變了我的一生--Promises I Can Keep//為何美國貧窮的女性把母職放在婚姻的前頭?


Sheryl Sandberg提倡女性當權


這幾年高學歷女性在職場與在家庭中的角色拉鋸戰又再度火熱起來。
特別是去年(2013)Facebook執行長Sheryl Sandberg撰寫的 Lean In(挺身而進) 一書中大聲提倡女性應破除內在對生涯規劃的自我侷限,在事業上努力達成目標、進而成為該領域的優秀領導者。

不管是男性或女性,大家都應鼓勵女性在工作上的成就,從而加入這場女性革命的行列,如同他在TED 演講「為何女性領導者太少」中力陳的觀點:女性當權對於性別平等是何等的重要。

Sheryl Sandberg試圖描繪一幅中產階級、高學歷的「成功女性」圖畫,而這樣的觀點引起許多的批評與反擊


普林斯頓教授Ann-Marie Slaughter認為,
現實社會對女性來說,事業與家庭難以兼顧

有的認為他不應該將矛頭指向離開職場的高學歷女性,有的則認為養育子女、建立幸福家庭的追求不應該遭到貶抑,也有人認為他所推動的改變機制太過簡單,女性領導者不見得會是性別平等的改善者,當然批評中最為「緊急」的則是認為Lean In書中忽略了女性懷孕的生理限制。

其實2002年的時候,「成功女性」的孕事話題曾經在美國媒體上引起過一陣旋風,經濟學家Sylvia Ann Hwelett登上了Time雜誌的封面,他告訴大家,當時高成就的女性大都以為自己可以等到40歲再懷孕也不成問題,但事實上27歲之後受孕的能力便開始下降。

在他的書「Creating a Life: Professional Women and the Quest for Children」當中Sylvia說「懷孕應該是最簡單的事,不是嗎?不像進哈佛那麼難吧,不像當博士這麼難吧,不像當公司合夥人那麼難吧,....誰都可以懷孕,這麼多高中輟學生都可以推著嬰兒車逛街....懷孕有那麼難嗎?然而事實證明,很多高成就的女性卻過了適合生育的年齡才發現自己生不了孩子。」

不過,當高學歷的女性在為「家庭與職場如何平衡」而煩惱,當大眾為中產階級女性非自願性的不孕感到可惜,當Sylvia Ann Hwelett和Ann-Marie Slaughter質疑部分女性主義觀點中倡導的「美國女性成功藍圖」只是假象(家庭與職場兼顧的情形在現實中無法只靠女性努力而達成),有另一群人正在為生育而煩惱

他們是美國最貧窮的一群人,他們不需要面對高齡產婦的困難,而是面對少女懷孕的狀況,他們生了很多孩子,甚至多到不知道該怎麼辦,而他們這樣的景況人們非但不同情,反而非常憤怒,常覺得他們不負責任,或是利用孩子巧取政府補助金。
少女媽媽photo credit: jezebel. com

未婚懷孕的人數,在美國過去幾十年來逐年增加,(雖然去年有一個驚人的下降,但這是另一個故事了)。1950年的時候,美國20個新生兒中僅1位是未婚媽媽的孩子,現在(2013年)大約是4位新生兒中,就有1個孩子出生在未婚媽媽的家裡。而貧窮的未婚媽媽與富裕的未婚媽媽人數差距高達三倍之多。
by New York Times 插畫家 Kesley Dake: 婚姻真能終結貧窮嗎?

這些貧窮的未婚少女大多沒有高中學歷、三分之一沒有工作超過一年。孩子的父親也沒有好到哪裡去,三分之一的未婚爸爸曾經入獄,一半以上沒有高中學歷、四分之一沒有工作。

更令人擔憂的是,貧窮單親家庭中長大的孩子,許多研究認為,他們的發展表現不如那些在雙親家庭中長大的孩子。為了防止青少年懷孕、與解決單親家庭的經濟、社會問題,在美國政策一度推動(當然是布希總統啦)鞏固婚姻以對抗貧窮家庭("Marriage Cure"),以及推動及早結婚。這項政策受到無數的批評與攻擊


但更有意思的是,這項政策針對的目標對象中這些貧窮的、未婚懷孕的女性,絕大多數在孩子出生的時候,他們大多認為自己正邁向婚姻之路,而且他們不是正在戀愛,就是和孩子的爸爸同居,雖然統計數據顯示他們未來幾乎不可能會結婚。

有人就說了,「是因為女性進入職場導致延遲婚姻吧?」但是中產階級的女性不僅延遲婚姻,連懷孕都延後了; 這些社經地位低下的女性雖然延遲結婚(甚至最後沒有結婚),但是卻沒有延遲懷孕。

又有人說,「這是因為低收入的女性不再看重婚姻與家庭價值」,然而多數的少女卻在訪問中表示他們對婚姻的憧憬、他們也希望將來有一天能結婚,無論學歷與成就的高低。

事實上,不管是政策、或是研究統計,幾乎沒有貧窮婦女發言的聲音。到底這些低下階層的年輕女性對婚姻、家庭和身為母親的看法是什麼?

Promises I Can Keep--why poor women put motherhood before marriageby Kathryn Edin and Maria Kefalas
 (2005,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picture credit: the center for newyork city affairs

這本書是Kathryn Edin和Maria Kefalas 兩位女性社會學的學者合著的研究精華,可說是研究當代美國都市中低社經地位的女性他們從懷孕、成為母親、與對婚姻的看法最為重要的一本成果。Edin和 Kefalas 用兩年半的時間,住到費城的貧困區(在那裡養小孩、教主日學、參加社區活動),利用費城特殊的城市歷史排除掉種族的差異,深入的訪問了162位年輕的未婚媽媽,用人類學研究的方式觀察、訪問低社經地位女性的感情世界與現實掙扎。

從中產階級的角度來看「一位貧窮低收入的女性,他要養幾個孩子,沒有錢、沒有丈夫、沒有學歷、沒有工作」,這個人如果不是一個可憐的受害者,就是用來證明美國社會站在墮落邊緣的證據。

但是Promises I Can Keep 卻告訴我們,若是從這些貧窮女性的世界觀來看,「一個孩子的出生,恰恰證明了他們身為女性的價值。他們認為「如果女性錯失了生孩子的機會,或許那才是真正的悲劇。」

好,讓我們來看看其中的一個故事:
----------------------------------------------------------------------
27歲的蜜麗這位身材嬌小的波多黎各婦女,已經是三個孩子的媽。他出生在費城最貧窮的West Kensington區。我們到他們家的時候,蜜麗打扮素淨--簡單的白色T恤、把頭髮全梳到耳後紮成一個髮髻--他就站在那種連排房子的其中一扇門前歡迎我們。不遠處的一座廢棄工廠上的殘骸上,一台推土機嘎滋作響,不過並不影響蜜麗這一區的平和與機能運作。街角的電話亭上面貼滿了各種廣告和活動訊息,再再顯示這個社區依然生氣蓬勃。

14歲的時候,蜜麗相信他找到了真命天子卡洛斯,這位也住在附近的19歲青年。卡洛斯有一份工作,也有一間自己的公寓,他們交往一個月後蜜麗就搬進了這間公寓。雖然他們並沒有法律上的登記,但他們也開始互稱彼此為老公老婆。蜜麗和卡洛斯都很想要有小孩,但是兩人都同意要等到蜜麗完成學業才行。蜜麗說他們有做節育措施,他自己也每天都有吃避孕藥,但是在他的16歲生日之前,還是懷上了孩子。

雖然懷孕並非計畫中的一部分,不過兩人都很興奮也很期待要當爸爸媽媽了。兩個人都保有傳統波多黎各的家庭觀,而蜜麗也願意輟學、專心撫養小孩。一年之後他們懷了第二個孩子,這次則是計畫中的懷孕,畢竟兩個人想:『如果我們要成家,以後也是要生第二個孩子,何不早點生呢』。
少女媽媽 photo by pearlsofprofundity

蜜麗和卡洛斯很享受這樣穩定的親密關係,直到蜜麗發現他又懷孕了。蜜麗說這「完全是個意外」,而當蜜麗告訴卡洛斯的時候,他「整個大發飆」。

雖然卡洛斯很高興第一個孩子的到來,又極力促成第二個孩子的孕事,第三次懷孕的時候他卻威脅蜜麗拿掉孩子,不然他就要離開這個家。蜜麗說「唉,卡洛斯沒辦法承擔這個孩子,所以他就走了。他開始和其他女孩子混什麼的。所以我獨自撐過整個懷孕過程,嬰兒出生的時候他有回來找我,說要再一起...我們試著生活了一年。」

但這一年卻是蜜麗最悲慘的一年。卡洛斯換了無數的工作,在外面總是和上司不合,回家來就暴力相向。

一直到某一天蜜麗受夠了,他告訴自己「這對孩子不好、對我也不好。不是他傷害我、就是我傷害他,我們兩人繼續下去不是死就是進監獄,到時候孩子該怎麼辦?所以我申請了禁制保護令,把卡洛斯趕出家,我再也不讓他回來了。我跟卡洛斯說,現實就是這樣,跟暴力虐待無關。」

當蜜麗提起孩子的時候,他的神色亮了起來。我們問他,如果沒有孩子,你的人生會是如何?

蜜麗說「也許我高中會畢業、可能還會大學畢業」蜜麗就跟其他我們訪問的媽媽一樣,他同樣認為孩子並非人生的阻礙,而是人生的希望。『我的孩子教會我許多東西,如果我沒懷孕還去念了大學,很可能依然會步入歧路,然後染上毒癮之類的』蜜麗認為孩子改變了他的命運,「因為有了孩子,我可以很安全,我絕對不去碰毒品。」

蜜麗的故事和其他我們訪問到的故事有著高度雷同的故事主線:
這些女性認為懷孕是人生再正常不過的事情,只不過他們比預期的提早了一兩年而已、雖然第一個和第三個孩子都是意料之外,但蜜麗和多數的貧窮婦女一樣,都認為有孩子總比沒有好、蜜麗也和這些費城的貧窮媽媽們一樣,都認為「父親」的確是養育孩子的重要一環、不過,當雙方無法繼續同住時,這些女人也相當一致的認為,雖然非常可惜,但也算不上是世界末日,就像蜜麗說的「我可以給孩子我全部的愛和所有的關懷,他們不需要父親,我對卡洛斯一無所求。」

----------------------------------------------------------------------

Juno, 一部有關青少年懷孕的電影
像蜜麗這樣的女性他們從小身邊就不乏未婚懷孕的年輕媽媽,照顧小嬰兒的機會也比一般同年齡的中產階級女性多,很多在十歲左右都會泡奶粉、換尿布、當小保母。雖然這並不代表他們認為青少年懷孕(teen preganancy)是人生的正常道路,但大體來說,生孩子這件事情在這個社群當中是很值得嚮往的,並不是多令人崩潰或多恐怖的事情。

除此之外,他們大多不是因為無知而懷孕。通常都是在穩定的感情關係中發生性行為,雙方也都明白不做節育措施可能導致的結果。但是當男友用「我想要你為我生一個孩子」(I want to have a baby by you)或是「我想和你生小baby」作為求愛的台詞的時候,女孩子通常把這視為對女性生育能力及身材的讚美、更重要的是對這段親密關係的實質認同與肯定。因此,這些女性雖然不想要當少女媽媽,但是他們有的時候不會刻意的避孕,有些人會想說「如果我懷孕了,也許就是命運吧」。

不過,懷孕之後,這段親密關係就產生了劇烈的變化,有的未婚爸爸會嚇跑、有的會拳腳相向,有的會欣然接受,並且陪伴懷孕的女友,就像上面故事中的卡洛斯這樣。墮胎是一種選擇沒錯,不過「那是超級下下策」,除非你真的陷入絕境,才能考慮墮胎,而大部分貧困的懷孕少女都認為自己還沒有「那麼絕望」。

更重要的是,嬰兒對這些女性來說是給予愛的對象,自己則是那個可以滿足他的唯一關鍵。穩定而長久的婚姻雖然是個美夢,是每個年輕媽媽都想要追求的。但是婚姻非常模糊而遙遠,現實中,孩子是她們能夠看得見、抓得住的人生意義。

對高學歷的中產階級女性來說,專心發展事業而延遲婚姻與懷孕、是打造經濟穩定家庭環境的報償,但是對社經地位低的年經女性來說,他提早懷孕生子的損失並不高,頂多就是輟學、早點開始工作。

當中產階級女性效法的榜樣是所謂家庭事業兩得意的職業婦女,這些未婚少女則是把那些能夠一邊照顧小孩、同時一邊打工或完成高中學歷檢定考的單身母親視為人生模範,她們說:「你可以繼續當個懶惰的女人,或者是成熟起來、負起責任養活你的家」。

書中還有很多有趣的觀察與剖析,例如,嬰兒「生產」的時刻,簡直就像是有魔力一般,會把逃走的未婚爸爸召喚回來,大多數的男性也會在生產的時候許下對這份親密關係的承諾「我是孩子的爸爸,讓我回來照顧你們」; 「他也是我的,讓他跟我姓吧,我會愛他的」...。有一部分的男性與女性也會因此開始嚮往婚姻,年輕的母親們也將孩子的撫養權視為測試她的男人能否成熟、有擔當的籌碼。然而,這份婚姻的承諾通常在不穩定的工作收入、毒品、入獄和肢體暴力等壓力之下破滅。

Promises I Can Keep (2005)


Edin和 Kefalas的訪談中,有一題的問答讓我印象非常深刻,這些年輕的媽媽不是勇敢養孩子的增產英雄,而是在沒有其他更好的選擇之中,做出他們人生最關鍵的選擇。
研究者問道:「如果沒有孩子,你的人生會如何?」
這些年輕的母親們快樂的回答:「或許我會完成學業或是上大學吧,但是更可能會因為吸毒而死或是進到監獄裡。孩子幫助我成為一個成熟的母親,開始找工作、不再染毒或酗酒。我的孩子給了我人生的意義與希望,成為母親改變了我的一生,我不能沒有我的孩子。」
這本書提供了一個足夠複雜且具理性選擇的女性觀點,為美國貧窮的、年輕的、未婚母親們畫出了具體而生動的樣子。

2014年8月13日 星期三

舉手投降的示威 "Hands Up, Don't Shoot"-- Ferguson Protest

高高舉起的雙手代表什麼呢?「我投降」、「我輸了」、「我聽你的」、「我沒有武器」。
然而,這幾天在美國密蘇里州,Ferguson的黑人居民將雙手高高舉起,抗議警方濫權。

八月九日一名18歲手無寸鐵的少年Michael Brown遭警方射殺身亡。好幾位目擊者表示,當時Brown向警方高舉雙手,展示他沒有攜帶任何武器,卻仍然在離家幾公尺的地方遭警方開槍殺害。

Michael Brown 的父母痛心欲絕,表示今年要上大學的兒子,被警察像是殺動物一樣的處決,再也沒有學習與生活的權利。消息傳出之後立刻點燃當地居民的憤怒,這個週末上街頭抗議,並在與警方對峙的時候,高舉雙手。抗議民眾高喊「我雙手已舉起,別射殺我」。

相關新聞:"Protesters use hands-up gesture defiantly after Michael Brown shooting"

Photo Credit: Ben Kesling/Twitter
Photo Credit:Michael Thomas/Getty Images


Photo Credit: Scott Olson/Getty Images

Photo Credit: Scott Olson/Getty Images

Photo Credit: Scott Olson/Getty Images

Photo Credit: Scott Olson/Getty Images

Photo Credit: Scott Olson/Getty Images

Photo Credit: Scott Olson/Getty Images



2014年8月8日 星期五

親愛的藝術家--Heidelberg Project in Detroit 底特律海德堡街社區藝術計畫

stop and st-ART

底特律最著名的DIY作品當然非海德堡街上的那一大片室外裝置藝術莫屬。
The Heidelberg Project 。

幾個月前剛完成的新作,由社區的孩童一起塗鴉舊鞋
the bus stop and the shack
沿著底特律舊鐵路軌道向東南方開,還不到東農夫市場,開車的人很難忽視這裡倏地冒出一大堆、各式各樣的廢棄物--鞋子、廚具、舊電視、話筒、舊輪胎、吸塵器、不要的木門、娃娃、娃娃的頭、塑膠獎杯...。

藝術家Tyree Guyton從小就在這條街上長大,經歷過1967年底特律大暴動(那個美國內戰後最嚴重、死、傷、拘捕最多的城市動亂,當然和當時白人與黑人在經濟、政治上的混亂脫離不了關係)。他從越南退伍回到家鄉之後,看著這個社區因為貧窮而延伸出暴力尖爪,青年因為藥物氾濫而落入無止無盡的絕望裡。
鏡頭最前面的那位就是Tyree Guyton  (photo credit:The Heidelberg Project)

1986年,他開始在附近廢棄的房子上塗上各種顏色的圓點、用圖騰式的人物臉孔裝飾街道、木板切割後畫成計程車、校車或是時鐘...最經典的就是那個收集了各種廢棄的填充娃娃,然後掛滿兩層樓的外牆。一直有很長的一段時間底特律當局很討厭這號人物,鄰居也覺得Guyton不是太無聊就是瘋了。
後面的這塊地原本是一棟掛滿娃娃的屋子,
但一場大火把這裡夷為平地,
現在又重新放滿了玲瑯滿目的舊貨。
又過了一段時間,大家也就任其作為,不喜歡的人頂多視而不見,而覺得他很有趣的人呢--你猜的沒錯,就是那些住在附近的孩子們--則開始幫他收集舊娃娃、舊家具,跟他一起磨木板和漆油漆。漸漸地,開始有人想要把自己的舊東西加到Guyton的作品上面,Guyton在一個訪談中說,「你看這裡有很多雙鞋子,其實有一些是來看過海德堡街作品的訪客的。他們死掉之後,他們的親人來找我,說希望能把他們的一些東西留在這裡。」

老實說,掛在樹上的鞋子其實蠻可怕的(黑人應該很容易聯想到種族隔離時期恐怖的吊死暴行),這些成堆的娃娃也怪可怕的。「他們有的死於搶劫、有的遭槍殺...社區裡的人死了之後,想把一些屬於他們的東西送來,留下美好的....一些...什麼。」

女孩奔馳在無數的鞋子山上

至今邁入第27年,Heidelber Project已經成為底特律希望的標誌,許多藝術家也在這附近租屋、製作自己的藝術作品,Guyton的理想也逐步擴大,常常和附近的學校舉辦各種藝術工作坊。
Noah's Arc

社區安全告示牌
其實從某種角度來看,海德堡計畫可以說是濃縮了底特律的現在與未來:一個藍領階級的黑人藝術家,固執、孤獨而努力。透過想像與愛,試圖讓這片荒涼一點一滴地創建成一個更美好的地方。


Heidelberg Street從前雖然死寂,現在卻成了觀光客來到底特律的必看景點。紀念品店的員工說:「我來上班的第一天,就有十幾個國家的旅客到訪,瑞典、西班牙、英國、墨西哥、日本...,當下我就決定要每天記錄,看看這個計畫的影響有多廣大。」

然後他抬起頭來,手裡拿著他的紀錄本,然後看看我們:「你說你們從哪裡來?」

「我們從Ann Arbor開車過來的,不過我們來自臺灣。」

我跟傳哲開車穿過底特律空曠的巷弄,(因為大家都坐在車子裡快速駛過,城市裡很難看到活生生的行人走來走去),抵達海德堡街的時候,終於看見有一群孩子在這條街上踢足球,還有遠方信步走來一群開懷大笑的年輕學生,一邊拍照、一邊笑鬧,甚至在Heidelberg TV的木框前面上演貴婦喝茶的劇碼。底特律治安雖然不佳,但是在這裡你也沒有聽過誰被搶劫、或是Guyton的作品不見(雖然鬧了好幾次火災燒掉了幾間房子.........)。我跟傳哲在這裡的時候,遠方幾次迴盪警車呼嘯的鈴聲,我總會大驚小怪的環顧四周,而綴滿四周的藝術作品會突然像是安靜下來回望著我,在陽光下肯定的說:其實底特律沒那麼可怕。



有人說底特律的重生之道在於「對話」,而Guyton 是製造對話空間的人。我倒是覺得,海德堡街上的破銅爛鐵就像是石頭湯的故事一樣,是那顆投進大鍋子裡的小石頭,慢慢的攪拌、熬煮、吆喝,直到社區裡的人探出頭來,大家又拿出他們僅剩的存貨,小心翼翼的投入石頭湯裡面,終於能夠燉煮成一鍋餵飽眾人的料理。Guyton和附近的居民一點一滴的玩藝術,試圖從已毀滅的現代社會中,重生出一個以人性打造出的互助之城。










2014年2月10日 星期一

電影心得速記--2014奧斯卡最佳紀錄短片提名片單 "Make Peace"

上週去看了2014年奧斯卡最佳紀錄短片入圍的電影,一次看了五個故事,雖然很耗精神體力,但是流眼淚流得很爽快,走出電影院的時候,鼻子通紅,袖口濕透(因為忘記帶衛生紙了)。在台灣的時候完全沒有關注過這個獎項"Short Documentary",這次有機會走入電影院一次看五部故事,中間還穿插了過去得獎導演的訪問,相當值得。

這個獎項比較冷門一點沒錯,但五個故事都很好看,而且這個片單有著很雷同的主線,如果要替這五部短片訂一個共同題目的話,我會說是"Make Peace"--每個故事的主角都有著某種堅持、在現實社會下掙扎著追求心中的和平。

評論和心得包括劇情,如果介意請自行跳過!最後有我個人的得獎預測:p


The Lady in Number 6: Music Saved My Life (Canada, 38min)
(第六號女士:音樂救了我一命)

Alice Herz-Sommer (The Lady in Number 6)
影片由黑膠唱片的播放開始、也由黑膠唱片結束,中間以一首又一首美好的古典樂做襯托,展開Alice Herz-Sommer跨越一個世紀的音樂人生。年過百歲的老太太,每天早上十點快樂的演奏巴哈,像是報時一樣的準時、讓鄰居們享受。1903年,Alice在布拉格這個充滿音樂的城市出生,卡夫卡(Franz Kafka)是他的family friend,身為音樂家他年輕便受到注目、然後和同樣喜愛音樂的商人Leopold Sommer結婚生了一個可愛的兒子,一切是如此的快樂和完美,Alice說「音樂是夢想、音樂是夢想」,而德國納粹的到來粉碎一切美夢。

Alice連同一些音樂家和名人是那些比較「幸運」的猶太人,他的家人都進入Auschwitz,而她則進入了Theresienstadt 集中營,在那裡為納粹演奏、娛樂,甚至還留下了錄影帶和照片,好做為納粹向外宣傳「集中營生活」的工具。他在集中營裡演奏超過一百場鋼琴演奏

什麼是生還?「提到大屠殺(holocaust)、大家通常只想到兩件事,『毒氣室』還有『六百萬人』,再沒別的了。但是,事實上,大屠殺正是這兩者之外的其他所有事物,」事實上,「生還是非常複雜的一件事,非常複雜。」同樣和Alice一起生還的音樂家老友如此說。

然而整個影片帶著愉悅的色彩,Alice 對生命的雀躍讓他說出:「即使戰爭和死亡讓我失去了所有--我的母親、我的丈夫、我的兒子,生命還是如此美麗。」他坦然的歌頌擁有生命與擁有音樂的美好,「我沒有時間悲觀與仇恨,仇恨只會生出更多仇恨」。我覺得,身為世界上最長壽的二戰生還者,Alice具體的活出那些我們早就都聽膩了的老生常談,讓歷史包袱變得輕如鴻毛,而且毫無藉口。





----------------------------
最新消息:Alice Herz-Sommer已於02/23/2014過世,年110歲。



Prison Terminal: The Last Days of Private Jack Hall (US, 40 min)
(監獄裡的終點站)
Jack Hall (Prison Terminal)
同樣在是二戰的生還者Jack Hall, 他墮入酗酒和暴力的問題,在監獄裡度過大半輩子。82歲的Jack因謀殺被判無期徒刑,十幾年來深受慢性疾病的困擾,這部記錄短片描繪了他在美國愛荷華州監獄裡,死亡來臨前的最後一段日子。他不是一個多高尚的老者,講話用語蠻粗俗的,影片並沒有要替他反駁犯罪服刑的事實,只是很真實的反映出一個年紀老邁的刑犯和其他老囚犯的互動、他和自願當安寧病房義工的囚犯的感情、還有Jack和他兒子相處的最後時刻等。

電影以他進入安寧病房後的日子作為刻度,每一日捕捉某一個瀕死老人的生活畫面,例如,醫生看診完畢他說「我們地獄裡再見吧」然後醫生回嗆他「我可沒有要去地獄」然後他調皮的問「你覺得我會在那裡對嗎?」又例如,在看護替他擦拭清洗的時候,我們看見他滿是老人斑和皺紋的手臂上刺青刺了一把刀,還有他下垂柔軟的肚皮上有一個裸體少女的性感刺青。又例如他反覆提起作為榮退軍人的人生驕傲。又例如其他的重刑犯握著手替他禱告、溫柔的抱著他上廁所...。

這是一個試圖以小喻大的影片,美國監獄裡有20%的囚犯是55歲以上的老年人,而在不久的將來,將會有十萬多名老年的囚犯會在監獄裡孤老死亡。統計數字只是紙上的幾行字,在數字背後代表的這些所謂「罪有應得」的殺人之人,在死亡面前自然流露出軟弱、互助、人性與渴求尊嚴的一面,這是沒有人能夠奪走的。




Facing Fear (USA, 23min)
(面對恐懼)
Facing Fear
北加州一個夜晚改變了年少的Matthew和Tim的命運,一個是因為出櫃而被趕出家門、流落街頭的瘦小受害者,一個是暴力成癮、白人至上主義的種族歧視者。暴力的高峰就在Tim以為自己殺了Matthew這個素昧平生的人之後,兩個人的生命交錯而過。

二十多年後,他們意外相遇,一度無家可歸的Matthew已經成了倡導多元平等的Museum of Tolerance(寬容博物館)的解說員,而Tim苦於暴力帶來的後果,終於揚棄了白人至上的信念,追求默想與寧靜。在這個戲劇性的重逢之後,加害者與受害者怎麼互相面對?兩個人如何面對彼此陳年的傷口、如何尋求和解與原諒?

影片裡,兩個人都自問了好幾個深刻的好問題,例如Matthew說「當我在思索原諒Tim的時候,我發現,我最後要面對的,是怎麼原諒拋棄我的母親。」Tim說「暴力就像酗酒與嗑藥,會上癮,但是到一個地步,你知道這些都沒辦法解決你的問題,這個時候你怎麼辦?」還有他說「身為一個加害人,你知道要悔過,但是要懺悔到什麼地步你才能原諒自己?」

*Disclaimer:這部影片是五部當中我最沒有愛的,不是因為故事不好,事實上這個故事非常特別,只是總覺得很像在看躲懶的社工系老師找兩個同學來上一整節課:p




Karama Has No Walls (Yemen, U.K., and UAE, 26 min)
(尊嚴裡沒有圍牆)
Karama Has No Walls
Karama Has No Walls 則是講一場國家行使的暴力。受到阿拉伯之春的影響,2011年三月在葉門首都沙那的Change Square(改變廣場)聚集了上千名群眾示威抗議,人們要求在位長達32年的總統阿里(Ali Abdullah Saleh)下台。一場和平靜坐的抗議活動像是夜市一樣的聚集了各種小吃攤、孩子們玩耍、踢足球、穆斯林按時祈禱...,沒想到,政府在廣場上蓋起一做高牆、把抗議群眾圍住、全副武裝的士兵慢慢逼近,然後放火攻擊、狙擊手開槍。葉門政府把街頭變成血淋淋的戰場,而敵人正是自己手無寸鐵的人民。

導演Sara Ishaq把身在現場的年青人所拍攝的第一手影像和兩個蒙難者的父親對於攻擊事件的自述剪輯在一起,成為很珍貴的歷史畫面。在戰火中死亡的Anwar離家之前對他的父親說:「你叫我不要去、如果所有的父親也都叫他們的兒子不要去,那還會有誰來參與這場革命呢?」(if you tell me I can't go and all the other fathers tell their sons the same, who will fight the revolution? )父親的重述、告白、犧牲與驕傲讓人心為之振動。

而更令人揪心與痛苦的是近距離看見街頭戰場上的憤怒,真實的影像展現瘋狂、恐懼以及人民力量的團聚。Karama 是阿拉伯語的「尊嚴」的意思,尊嚴裡沒有圍牆,圍牆拆掉後的改變會帶來犧牲、有恐懼、有堅持到底,而唯有如此才能恢復尊嚴本來的樣子。
*Disclaimer: 這部影片很好流淚,即使你自以為已經看過戰爭與死亡的各種慘忍。一半以上的時間我的眼淚都是不自主的冒出來的。



Cavedigger (USA, 39min)
(鑿洞者)

Cavedigger影片記錄的主角是一個非常特別的人物,整個影片聚焦在他的身上,相較於其他影片有點抽離時代脈絡,聚焦於Ra Paulette 以手工挖鑿岩洞的人生理想,實踐身體與心靈的挖掘。 Ra到了快四十歲才開始群心投入這個工作,至今將近三十年。在美國新墨西哥州某種硬度比較低的岩石區,沒有草稿、不用電力、沒有炸藥,只兩個手工挖鑿的器具、一台運土的手推車,還有他自己。

Ra刻出像是教堂一般的美麗空間,光線透天窗穿過穹頂狀的頂端,照射在各種紋路的岩柱上,景象自然、和諧非常美麗。他的每一個作品都耗時數年、但是都獨特、沈靜,有靈性。
有趣的是,Ra和他的幾位投資人相處並不是非常順暢,因為「我不是一支畫筆、投資人也不是畫家」只有他自己知道成品何時完工、會是什麼樣子。有些投資者因資金有限不得不喊卡、有些則是有創作想法的不合,「很可惜,我的其中一個洞穴只有做到80%而已」,Ra說,「這個洞穴在有限的情況下我覺得已經非常完美了」投資人說。

看到一半的時候會懷疑畫面太美、美得像是在替這個藝術家打廣告,然而很快的你就會發現,導演很真實的拍出他的偏執 --不顧人情、感情、金錢、體力、和時間的消磨,透過身體力行的「減法藝術」與自己對話。

年近70的Ra經歷一次洞穴倒塌的失敗之後,他說「大家都以為我要崩潰了,兩年的心血化為烏有,但那只是結果,整個過程中我獲得良多。人生很多事情都是如此,最後的失敗不代表你一無所獲。」然後,他找到新的一座山丘,重新開始這個預計耗費10年的時間才能完工的巨型作品,也是他人生的最後一項計畫。影片雖結束於此(最後一個鏡頭我非常喜歡!)卻是Ra為了完成作品日復一日挖掘的開始,相當令人期待。



---------------------------

最後當然要來預測一下2014奧斯卡囉~要是我是評審,我會投票給最為耳目一新的Cavedigger,因為Ra這個紀錄片subject實在太特別了,虜獲了我的心。 至於奧斯卡獲獎的話,我倒是預測The Lady in Number 6會得獎!


2013年11月26日 星期二

電影心得速記--自由之心(12 Years A Slave)



以下文章包含劇情!如果想要避開,就看看預告片就好了。
不過,因為我是在美國電影院看的,對,沒有字幕+英聽難度約莫三顆星,所以劇情大改理解八成而已吧,再看一次有字幕版本的應該會有新的驚喜。也就是說,我的劇情透析很可能不太正確,但我盡量。(btw我真的認為電影院沒有字幕是對聽力障礙者的歧視。)

舉例來說,預告片裡面的這句:"I will survive! I will not fall into despair! I will keep myself hearty(hardy?) until freedom is opportune."

前兩句很好懂,但是後面這句...也不是說多難懂,只是現代人的英文幾乎不會這樣說吧。
通常用until freedom has come/comes/arrives...,只能說until freedom is opportune,這個英文程度也太好了!



另外,在美國,「非白人」的英文要怎麼說呢?Non-Whites/ Colored People/ People of Color有什麼差別呢?

電影版本的故事簡介如下:1841年的美國,南北戰爭尚未爆發。所羅門出生於紐約,是一位優秀的小提琴家,身為自由人的他和家人過著快樂的生活,然而,他在一次到華盛頓巡迴演出的旅途中遭人下毒、綁架、賣到美國南方當奴隸...。

台灣預計3/14/2014上映,以下心得包含劇情,怕雷的人自己閃避啦。
----------------------------------------------------------------------------------------------------


電影我很欣賞第一個原因在於,導演不只是告訴觀眾所羅門發生了哪些可怕的事件或者是交代那些事件有多麼駭人恐怖而已,他把那些時刻和周遭其他人的回應一起完整呈現。


我記得的第一幕是主角所羅門和其他十幾位黑人奴隸站在高高的甘蔗田前面,面無表情直挺挺的盯著遠處,白人騎在馬上告訴他們該如何收割。這個陳列隊伍的方式幾乎與觀眾對視,讓你直接掉進他們過了無數日子的其中某一天。

隨著劇情發展,導演花了長長的好幾分鐘刻劃受吊刑的所羅門,只能掂著腳尖勉強構到泥地,從白天到傍晚,沒有一個人敢把他放下來或是接近他,或是看他一眼。其他的黑奴在這個可怕的爭鬥過後,不過是回到平常的工作崗位上、孩子在旁邊的草地上嬉戲,所羅門臉上沾的泥濘隨著時間過去漸漸乾裂。

這不過是當時美國南方的一日場景。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絕望,只能任人懸掛在樹頭,在生存和死亡之間,是精神上的折磨,也是肉體上的痛苦,但絕不只是一「線」之隔。這個痛苦在於:就算活了又如何,死亡在旁人的掌握之中,活著依然任人擺佈。雖然電影裡才幾分鐘(電影裡的幾分鐘是很久的意思),真的讓人坐立難安。

另一個印象深刻的部分是電影中用穿插畫面的方式,數次對比所羅門身在自由國度和在為奴之地的相似場景--在被販賣的港口看著人來人往,他似乎看見在大街上自己和家人上街購物、在奴隸屋裡和女子的撫慰對比於在家中和妻子的親密時刻--所羅門在回憶中的幸福人生似乎只是眼前煉獄的幻影罷了,但是那個渴望自由的意識卻又如此清晰。

所羅門當時的雙重世界,是地理上的一北、一南,而對於觀眾來說,雙重世界則是要對付時間軸上的現在和過去的歷史痕跡,我們何嘗不是在這重複的影像之中進出現實世界的自由國度和過去歷史的奴隸制度。這部電影讓人很容易把自己投射在主角身上,因為很容易能照樣造句:「我現在雖為自由人,如果也遭到綁架......」然後趕快認清現實,「噢,幸好奴隸制度已經廢除了。」

然而,壓迫人的制度真的已經不復存在了嗎?

在被載往南方的船上,同伴提醒所羅門:「要能存活,就少說多做。」(If you want to survive, do and say as little as possible.)所羅門卻回說:「我不僅僅要存活而已,我想要自由的生活。」(I don't want to survive, I want to live.)

現今世代,有多少人能夠自由的生活,而不僅是努力求生存而已呢?

我認為這部電影講的不只是一個真實故事,他也意欲揭開曾經無法書寫的歷史,訴說曾經不可能被說出來的故事。其中一個畫面是所羅門看著盤子裡的幾顆藍莓流出黑色的汁液,然後他試圖用這些深色果汁寫下什麼,但是卻失敗了。後來劇情又提到,「身為奴隸的我,沒受過教育不可能會寫字,就算我會寫,我哪有紙能寫呢?」

有人說「歷史是勝利者寫下的記錄」,而這些為奴之人的故事,又是如何的呢?為什麼我們要看所羅門的人生故事呢,他又不是多了不起的偉人。

歷史學者Bernard Bailyn曾經回答過這個問題, 記錄在On the Teaching and Writing of History 的問答集裡。他借用社會學家Paul Lazasfeld的解釋,說傳記的存在之於歷史有三個重要性:

1. 這個人是重要的歷史人物,他的所作所為造成了重大的歷史事件,像是邱吉爾、戴高樂、康德、愛因斯坦等人,這個人成長的生活環境對我們來說是很重要的,因為我們需要知道他作了什麼,以及原因為何。如果拿破崙他沒有經歷早期生活的困苦,也沒有那個(暴躁)性格,現在世界可能很不一樣。所以說,理解那個形塑了拿破崙的早期生活和細節是很重要的。 
2. 這個人物能代表某一個重要團體,他本身可能不太重要,不像凱撒之類的人物那麼重要,但是他的經歷能夠代表他所屬的團體(或群體),也就是說,他的故事讓人見微知著,能拓展對歷史的能見度。 
3. 他是重要的「證人」,他可能無法代表某個群體,也沒有機會扭轉歷史,但他們站立在重要的時間、重要的地點,見證了關鍵的事件,連結那些偶然發生的事、那些不太為人所知的事、一開始其實是失敗的公開事件、甚至描繪私人事件和公眾事件的模糊交界。(...especially as it captures the contingencies, the uncertainties, the false starts of the public events in his time and also the intersection of private and public events.)

Soloman Northup的傳記大抵屬於第二種,他代表了數以百萬黑奴在時代悲劇下的景況,甚至是比較「幸運」的那群曾經自由過的人。他應該稱不上是多重要的人物,歷史也沒有因為他而重寫,甚至他後來控告那些綁架他的人,這些白人都成功的閃避掉,他對歷史的控訴幾乎是失敗的。

但是透過這個故事,的確可以重新校正現在所在位置、重新省視:「每一個人在美國都是平等的」這句話的可信度到底有多高。

在我看來,導演並不是要鞭屍過去壓迫黑人的那些壞蛋白人,也並沒有大書特書拯救所羅門的善心白人有多英雄,而給白人一個逃罪的藉口。這個電影反映出在壓迫制度下的各種樣貌,而每一個人都是奴隸制度下的受害者,一如黑人成為了奴隸活在地獄之中,而白人成了魔鬼但也同樣活在地獄之中。

而白人也不是純粹的邪惡魔鬼,只是在制度之下,每個角色代表了不同的回應方式,僅這四人看待黑奴制度就有如此大的差異,可見衝突是不可避免了。簡單速記如下:

首先,奴隸販子看待黑奴如同展示家具一般毫無感情,只在乎他們的性能、價錢。他對黑奴的照顧,就是像是照料商品一樣,讓他們保持乾淨以賣得好價錢,讚美他們以找到好買家,他可以替他們重新命名、可以冷血的拆散母親和孩子,眼睛都不眨一下。


而第一個主人William Ford是個好心人,他替黑人感到可憐,想要盡可能的以人性對待他們,像是他嘗試同時買下女奴和他的孩子,不讓母親和孩子永別,但是當奴隸販拒絕的時候,他也只能背過身,無奈的買走女奴和主角。他無力對抗這個體制,他覺得很抱歉也替他們感到難過,但他也只能順著體制走。雖然他器重所羅門的能力,也信任他甚至送給他一把小提琴,但是,後來所羅門和John起衝突的時候,他也只能迫於無奈的將他賣掉。


第二個主人Edwin Epps,不同於奴隸販子的無情,他對這些黑奴太有感情。他迷戀女奴Patsey,甚至要她感謝他的青睞,他半夜去黑奴睡覺的房舍觀看他們,叫他們到屋子裡演奏、跳舞,將自己的情緒依附在掌控奴隸之上。他充滿掌控的慾望看待他的擁有物,而這種強烈的感情造成的暴力是更加恐怖的,像是後來他要鞭打女奴Patsey的時候,因為自己下不了手,只好叫所羅門來替他出手,更清楚的顯示由愛生怒的可怕。


而幫助所羅門的好人Mr. Bass則誠實的表示,對抗制度是可怕的,他相信人身而平等,但要介入其中,必須附上極大的代價。



當然還有那首黑人靈魂音樂。

電影裡出現了兩首完整的歌,同樣以拍掌打節奏為背景,一首是白人John 唱的"Run-N-Run"警告黑人休想逃跑,有看顧者、有巡邏員、有警察...到處都有人觀察他們,警示意味濃厚,恫嚇黑人這個天羅地網的恐怖。

另外一首,就是在同伴因採棉花而過勞死的時候,黑奴們站在墳邊替他送行的歌,主角用盡力氣努力的唱,似乎想把他渺茫的希望都唱進這首歌裡。
Roll, Jordan, Roll
//Roll, Jordan, Roll,
Roll, Jordan, Roll,
My soul will arise in heaven Lord
for the years and Jordan roll//

這種以河流作為意象的歌曲實在表達了被壓迫者的盼望,仍然流動著。
如同回應他剛開始宣示的一樣,「我不只是要存活,我要能自由的活著。」
他們的盼望像是河水一樣,即使現在算不上什麼,點點滴滴終將匯流成一股大河,流向自由之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