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親愛的藝術家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親愛的藝術家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6年3月14日 星期一

2016 Ann Arbor Film Festival selection guide 54屆安娜堡電影節 觀影指南:精選22項節目

2016年、第54屆安娜堡電影節(AAFF)明天就要開跑了,展開為期六天的活動與放映。


安娜堡電影節是美國獨立實驗影展中歷史最悠久的一個(全美第三老的電影節),從1963年開始,超過半個世紀以來,安娜堡這個號稱美國中西部最大的小城市每年吸引了世界各地前來展示他們前衛(avant-garde)、具實驗性電影的導演、製片,當然也湧入了大批喜歡這些藝術作品的觀眾。安娜堡電影節希望能催生獨立電影更大膽、更創新的發展,今年將放映超過150位導演的作品。Bill Brown這樣形容安娜堡電影節:「這裡就像是一個家,收容我們創作出來但無處可去(homeless)的電影。」

今年我報名擔任義工和導演接待組(用勞動換取門票的概念),也研究了一下在眾多的節目 、活動中該怎麼選擇才好,我也是看的眼花撩亂,我的筆記如下。

2014年8月8日 星期五

親愛的藝術家--Heidelberg Project in Detroit 底特律海德堡街社區藝術計畫

stop and st-ART

底特律最著名的DIY作品當然非海德堡街上的那一大片室外裝置藝術莫屬。
The Heidelberg Project 。

幾個月前剛完成的新作,由社區的孩童一起塗鴉舊鞋
the bus stop and the shack
沿著底特律舊鐵路軌道向東南方開,還不到東農夫市場,開車的人很難忽視這裡倏地冒出一大堆、各式各樣的廢棄物--鞋子、廚具、舊電視、話筒、舊輪胎、吸塵器、不要的木門、娃娃、娃娃的頭、塑膠獎杯...。

藝術家Tyree Guyton從小就在這條街上長大,經歷過1967年底特律大暴動(那個美國內戰後最嚴重、死、傷、拘捕最多的城市動亂,當然和當時白人與黑人在經濟、政治上的混亂脫離不了關係)。他從越南退伍回到家鄉之後,看著這個社區因為貧窮而延伸出暴力尖爪,青年因為藥物氾濫而落入無止無盡的絕望裡。
鏡頭最前面的那位就是Tyree Guyton  (photo credit:The Heidelberg Project)

1986年,他開始在附近廢棄的房子上塗上各種顏色的圓點、用圖騰式的人物臉孔裝飾街道、木板切割後畫成計程車、校車或是時鐘...最經典的就是那個收集了各種廢棄的填充娃娃,然後掛滿兩層樓的外牆。一直有很長的一段時間底特律當局很討厭這號人物,鄰居也覺得Guyton不是太無聊就是瘋了。
後面的這塊地原本是一棟掛滿娃娃的屋子,
但一場大火把這裡夷為平地,
現在又重新放滿了玲瑯滿目的舊貨。
又過了一段時間,大家也就任其作為,不喜歡的人頂多視而不見,而覺得他很有趣的人呢--你猜的沒錯,就是那些住在附近的孩子們--則開始幫他收集舊娃娃、舊家具,跟他一起磨木板和漆油漆。漸漸地,開始有人想要把自己的舊東西加到Guyton的作品上面,Guyton在一個訪談中說,「你看這裡有很多雙鞋子,其實有一些是來看過海德堡街作品的訪客的。他們死掉之後,他們的親人來找我,說希望能把他們的一些東西留在這裡。」

老實說,掛在樹上的鞋子其實蠻可怕的(黑人應該很容易聯想到種族隔離時期恐怖的吊死暴行),這些成堆的娃娃也怪可怕的。「他們有的死於搶劫、有的遭槍殺...社區裡的人死了之後,想把一些屬於他們的東西送來,留下美好的....一些...什麼。」

女孩奔馳在無數的鞋子山上

至今邁入第27年,Heidelber Project已經成為底特律希望的標誌,許多藝術家也在這附近租屋、製作自己的藝術作品,Guyton的理想也逐步擴大,常常和附近的學校舉辦各種藝術工作坊。
Noah's Arc

社區安全告示牌
其實從某種角度來看,海德堡計畫可以說是濃縮了底特律的現在與未來:一個藍領階級的黑人藝術家,固執、孤獨而努力。透過想像與愛,試圖讓這片荒涼一點一滴地創建成一個更美好的地方。


Heidelberg Street從前雖然死寂,現在卻成了觀光客來到底特律的必看景點。紀念品店的員工說:「我來上班的第一天,就有十幾個國家的旅客到訪,瑞典、西班牙、英國、墨西哥、日本...,當下我就決定要每天記錄,看看這個計畫的影響有多廣大。」

然後他抬起頭來,手裡拿著他的紀錄本,然後看看我們:「你說你們從哪裡來?」

「我們從Ann Arbor開車過來的,不過我們來自臺灣。」

我跟傳哲開車穿過底特律空曠的巷弄,(因為大家都坐在車子裡快速駛過,城市裡很難看到活生生的行人走來走去),抵達海德堡街的時候,終於看見有一群孩子在這條街上踢足球,還有遠方信步走來一群開懷大笑的年輕學生,一邊拍照、一邊笑鬧,甚至在Heidelberg TV的木框前面上演貴婦喝茶的劇碼。底特律治安雖然不佳,但是在這裡你也沒有聽過誰被搶劫、或是Guyton的作品不見(雖然鬧了好幾次火災燒掉了幾間房子.........)。我跟傳哲在這裡的時候,遠方幾次迴盪警車呼嘯的鈴聲,我總會大驚小怪的環顧四周,而綴滿四周的藝術作品會突然像是安靜下來回望著我,在陽光下肯定的說:其實底特律沒那麼可怕。



有人說底特律的重生之道在於「對話」,而Guyton 是製造對話空間的人。我倒是覺得,海德堡街上的破銅爛鐵就像是石頭湯的故事一樣,是那顆投進大鍋子裡的小石頭,慢慢的攪拌、熬煮、吆喝,直到社區裡的人探出頭來,大家又拿出他們僅剩的存貨,小心翼翼的投入石頭湯裡面,終於能夠燉煮成一鍋餵飽眾人的料理。Guyton和附近的居民一點一滴的玩藝術,試圖從已毀滅的現代社會中,重生出一個以人性打造出的互助之城。










2014年3月6日 星期四

親愛的藝術家--Rafael Lozano-Hemmer 如果光和建築都開口說話

Lozano-Hemmer的作品就像是在讀聶魯達的詩作「疑問集」(The Book of Questions, Pablo Neruda)一樣,用滿滿的疑問去描述含糊不清的事實,例如:
「站在石榴之前
紅寶石說了什麼? 
星期四為何不說服自己
出現在星期五之後?
...
囚犯們想到的光
和照亮你世界的光相同嗎? 
你可曾想過四月對病患是什麼顏色?」

而Rafael Lozano-Hemmer問的問題則是:
被影子點亮是什麼意思?
如何看見人留下的一口氣?
等待的時間有多高?
該怎麼讓我們的心跳一齊舞動?
在外星署蓋反紀念碑的工作是怎麼樣的?

這些我們從來無法回答的問題,若欲回答,無庸置疑地,將挑起更多的疑問。

得過無數大獎、在超過二十幾個城市展出作品,Rafael Lozano-Hemmer利用當代的科技包括機械技術(robotics)、電腦遠端監控系統(computerized surveillance system)、自動化系統,Rafael創造了許多他稱為「蓋給外星署的反紀念碑」(the anti-monuments for alien agency)。他提供各種公共平台、刺激大眾在公共場合中的行為、從個體引導出真實的人,然後他把這些全部加總在一起,質疑社會系統的現狀--你這樣做真的對嗎?

Body Movies, Hong Kong, China, 2007

他是藝術家也是建築師,更是打造公共劇場空間的設計師。他不喜歡人們稱他「新媒體藝術家」(new media artist),因為「好像我的東西一定得很新穎、很有原創性、很前衛(of the avant-garde),其實我的作品可能源於幾百年前的概念。」Rafael的歷史意識、科學概念、社會政治的反思,讓他可以在潮流中抵抗對標新立異的狂熱。

Rafael Lozano-Hemmer


他的作品經常雜揉表演藝術與互動建築。他說「透過我的作品,人們展示出他們真實的一面。」或許稱他為「實驗藝術家」(experimental artist)更適合,因為他說「身為創作者,我無法完全掌控作品的成果,這讓我很興奮,... 對我來說,讓觀眾參與不同的社會經驗比製作出一項可被收納保存的成品來得重要。」

Pulse Park, New York, USA, 2008
我希望以下用三個Lozana-Hemmer常用的關鍵詞介紹他的作品,希望能帶來更深一層的理解:1. Phantasmagoria幻象藝術, 2. Anti-Monument反紀念碑 和 3. Alien Memory外來記憶

ps. 其中我最喜歡的作品放在最後一個介紹 :)

1. Phantasmagoria:幻象劇場藝術

Rafael的許多作品都受到幻象劇場藝術(Phantasmagoria)的啟發,這種技術起源十八世紀的法國,在劇場內設置魔幻燈,將恐怖的圖像如魔鬼、魂魄等投影到佈景上製造似幻似真的場景,後來又有劇場設計師加入動態的影像,甚至讓觀眾以為演員真的有起死回生的能力。如果你有去過迪士尼遊樂園的鬼屋(Haunted Mansion)大概比較容易理解,他們就是大量運用幻象劇場的概念,讓觀眾在真實與虛幻的光影間互動。

Body Movies 《体 ‧ 映 ‧ |Relational Architecture 6, 2001, 2002, 2003, 2006, 2008
我們都成了一台戲,演給世界和自己觀看
Body Movies, Netherlands, 2001
抵達展示作品的城市時,Rafael首先與七八位當地攝影師合作,他們負責捕捉當地的街頭路人百態--或許是皺紋白髮先生、短髮少女、西裝平頭男子、或套裝女子...然後將上千張影像數位化,把肖像投射在建築物外牆約一千兩百平方公尺的互動式螢幕上。並且以超級強亮度的光束(十萬流明數)洗去原本會投射上去的影子,只有當人們走過廣場,他們的影子遮住了建築物的牆面時,那些肖像才會出現。也就是說,行人經過的陰影才會啟動這個肖像影戲,而這些肖像會藉由感應器的偵測轉換成下一批肖像。人們可以走近、或遠離螢幕牆,造成兩公尺到三十公尺高不等的成像。


Body Movies, Netherlands, 2001


                               

這個作品的靈感來自於Samuel van Hoogstraten的影子舞蹈(The Shadow Dance)。
The Shadow Dance, Samuel van Hoogstraten, 1675,
從這個1675年的版畫,我們可以看到地面上擺放的一個小光源,經過演員前後的位置,在牆上投射出不同大小的影子,大的影子展現出惡魔般可怕的一面、小的影子(如左上)則是像天使一樣。

身體與影子的故事可以上溯至柏拉圖的洞穴,或是古希臘泥塑匠布塔得斯的女兒(Butdaes' daughter),不管是對於自我的理解,或是號稱繪畫的始祖,這兩個故事都讓人延伸出身體「再現」(representation)、「從屬」(belongness)和「他者」(otherness)之間的關聯與哲學思考。

Lozano-Hemmer的作品延伸這樣的概念,開放民眾在城市空間裡能夠以行動加入他對身體化(embodiment)與去身體化(disembodiment)的探討。

Body Movies, Liverpool, UK, 2002 
Body Movies, Rotterdam, Netherlands, 2001



人們的影子在公共空間裡彼此互動--跳舞、追逐、打架或撫摸。一個年輕學生的影子或許化身成一個嚴肅的白領男性,然後和隔壁的影子battle街舞,或是媽媽的影子化身為妙齡女子,拿出手槍殺了隔壁化身為十歲女孩的爸爸的影子(小孩在旁邊拍手大笑XD)...透過出演角色的方式,不同年齡、性別和背景的個體,能夠自在且親密的在戲臺上溝通。


當然,Rafael說,人們經常不理會因遮蔽而顯現出來的肖像,讓影子自由演出,例如,某個坐輪椅的老先生來到廣場,把自己的影子放到最大,然後從廣場的這一頭開到那一頭,像開坦克車一樣把中間所有的人都壓扁,當然,中間每個人的影子都有很配合的倒下。

Rafael挑戰當代城市的常態:大量餵給人們廣告訊息。但是人們能否成為那個訊息本身?
除了購物和吃飯,城市裡的我們還可以做些什麼事情?
陌生的人們若彼此交流,怎樣的距離比較恰當?



SandboxSanta Barbara 《聖塔芭芭拉沙灘盒|Relational Architecture 17, 2010

如果監控攝影機和監控人們隱私的系統,成為人們互動的工具,那會是怎樣?

SandBox, Santa Monica, USA, 2010
SandBox, Santa Monica, USA, 2010
這個作品包含兩個沙盒,其中一個小沙灘盒上投射縮小過的實境人影,你可以伸手去捕捉那些小人影。同時,監控攝影機會捕捉你的手,然後將參與者的動作現場直播、並且放大投影到另一個人們可以上去走動的大沙灘盒上。

SandBox, Santa Monica, USA, 2010


這裡使用的監控攝影機無異於那些在美墨邊境使用的監控系統,Rafael試圖「誤用」這些機器的功能,從原本看似猜疑冷漠的性質裡,掘取互動和創意的人性,「人們喜歡互動,喜歡表現自我」這是難以消滅的。
SandBox, Santa Monica, USA, 2010

                
"Sandbox" at Santa Monica Beach (2010) by Rafael Lozano-Hemmer from bitforms gallery on Vimeo.



2. Alien Memory: 外來記憶
Lozano-Hemmer刻意的選擇用alien--而非new--來形容他想帶給觀眾的互動式記憶,表示他並沒有期待作品會引發多少具原創性或是具開創性的內容,他想增加一些「不熟悉感」、「不歸屬感」、提供一個外來者能加入的平台。

他的作品經常刻意的在令人熟悉的日常生活環境裡,加入一些元素,給人一些「外來感」。有的時候,他則刻意的以不同的單位轉譯(translate)那些我們自然而然或無意識的機制,企圖喚醒參與者的意識與親密感。

Last Breath《最後氣息|2012
Last Breath, Cuba, 2012

他設計了一個裝置,可以儲存一個人的呼吸,在管線中循環,速率等同一個正常成人休息的狀態,每天運作一萬次的呼吸(其中包括158次的嘆氣)。

第一口被儲存的呼吸是八十幾歲的古巴歌后Omara Portuondo,她的氣息現在正在古巴音樂博物館展出。首先請Omara往牛皮紙袋用力的吹一口氣,然後這口氣就被保存下來了,即使在她死後(現在還活得好好的),你仍然可以到博物館去拜見她的最後氣息。

Last Breath, Cuba, 2012



Pulse Room 《脈搏房|2006, 2010, 2011
Rafael 在一個漆黑的大房間裡裝上300個300瓦的燈泡,然後把健身器材上用來測量脈搏的感應器連接到燈泡上。

Pulse Room, Puebla, Mexico, 2006


Pulse Room, Manchester, UK, 2010



每一個參與者依序進到房間裡,握緊感應器幾秒鐘後放開,他的心跳的速度和力度就會依序呈現在燈泡上。直到第三百個參與者放開手之後,三百個閃爍的燈泡正是三百個人的心跳。

我很喜歡這個裝置,覺得很像是Alice Walker的詩句,讓無盡的問題用詩來回答
I must love the questions
themselves
as Rilke said
like locked rooms
full of treasure
to which my blind
and groping key
does not yet fit


3. Anti-Monument: 反紀念碑

想討論「反紀念碑」得先認識什麼是「紀念碑」。紀念碑經常代表社會權力對於公共空間的掌控、或是企圖用物件來形象化某段被選出來的歷史,而且經常是菁英或當權者對那段歷史的理解。還有學者批判,有時候紀念碑反而是讓我們與歷史脫節,讓我們以為這件事情已經了結了、完畢了、結束了,如大屠殺研究學者James Young在 The Texture of Memory一書中所說「我們以為歷史成本是投資在紀念碑上,而不是投資在我們身上; 讓紀念碑肩負起記憶歷史教訓的責任,而不是我們。」德國藝術家Esther and Jochen Grez在Harburg做了一個反紀念碑的紀念碑,透過紀念碑埋入地底、消失的過程提醒人們,要記取歷史教訓的是你、我,不是這個高聳入天的建築物。

「反紀念碑」對Rafael 來說,則是一種行動、一場演出。應該讓參與的人都意識到其人為的性質:這個裝置與這個地點並沒有密不可分的內部連結,而且他是特別設置的,是短期而可變動的,是刻意的、是經過特效賦予意義的。對他來說,反紀念碑是「場所崇拜的另一種選擇、是對於權力崇拜的另一條路。」他打開一個平台,聚焦於群眾參與所產生的對話,包含時間性的意義。

Vectorial Elevation/Open AirRelational Architecture 4, 1999, 2000, 2010, 2012
廣場上的個人燈光秀



Vectorial Elevation, Zocalo Plaza, Mexico, 1999
這個作品最早在1999年的墨西哥就登場了。墨西哥市蘇家諾廣場(Zocalo Plaza)早在阿茲提克時期就是人們聚集的中心,後來在殖民時期,西班牙政府把原本金字塔的大石頭拆掉,改鋪成世界上最大的廣場之一。現在四圍環繞市政府、天主教教堂、博物館等,依然是墨西哥文化、政治、抗議與生活的中心地。


Vectorial Elevation, Zocalo Plaza, Mexico, 1999
Rafael 在四周建築物的屋頂上裝上可以在十五公里內都看得到的超強光束,然後在網路上架設3D立體模型,讓人們可以在網路上設計、模擬、上傳他們自己的燈光設計。這些設計會在晚上按時上演,人們在網路上的匿稱、設計理念、留言...完全不會經過審核,完全自由開放的一個平台。






兩週內,他們收到了來自89個國家超過八十萬人次的燈光設計--有生日願望、墨西哥民族解放運動的標語、二十七個求婚誓言、足球迷的留言...各式各樣。

後來這個作品陸續改裝、到好幾個國家演出,包括西班牙、法國、加拿大(有趣的是黃傳哲在2010年有參與到這次的演出)最近的一次是2012年在美國費城的Open Air Philly計畫,他把上傳的過程改變成用智慧型手機錄音,系統會根據你的音調、語速、情緒等自動建構出一個燈光演出,參與者不用在家裡上網,可以直接在廣場上留言、看燈光秀。

我上去網站聽到了很多有趣的聲音,有咆哮、有情書、有讀詩、有電子音樂、有吉他創作,很奇妙。如果這個作品是在台灣設置的話,我們會聽到/看到什麼呢?

Lozano-Hemmer認為這個作品的意義不只是公共參與(public participation),而是公共身分(citizenship)本身,因為對他來說,公共身分的意義正是在於「公共空間回復到公民手中」,讓公共空間絕不只是購物商場而已。

Vectorial Elevation, Zocalo Plaza, Mexico, 1999



Voz AltaRelational Architecture 15, Memorial for the Tlatelolco student massacre, Mexico City, Mexico, 2008
用光來訴說歷史的疼痛


Voz Alta的意思是「大聲音」(loud voice),為了紀念1968年,在三文化廣場(Plza de las Tres Culturas)的一場遭血腥鎮壓的學生抗議運動。當時墨西哥人對總統Gustavo Diaz Ordaz的財政與工會政策已感到相當不滿,他為了籌辦第十九屆奧運會,投注了1.5億美元(相當現在的75億美金)。

學生以「不要奧運會、我們要革命」的口號,在10/12日奧運開幕前十天(10/2)在三文化廣場聚集,抗議政府並要求:廢止不合理的集會遊行法、解散防暴警察、釋放政治犯等。當時的墨西哥政府卻以軍事武力回應,派出軍用直升機、狙擊手、裝甲車等包圍五千多名的學生,血腥屠殺後,官方記錄上百人死亡(數字仍有爭議)。往後的好幾年,這個屠殺事件一直是墨西哥媒體的禁忌,歷史就這樣塵封。


四十年後,2008年的十月,Rafael在廣場上架設一個大聲公麥克風,還有一個同步的強力光束,當人們透過麥克風說出想說的話,光束就依照他的語速和大小聲,閃閃爍爍的打在外交部大樓的頂端。同時,外交部大樓的頂端也設有三台聚焦燈,同時向外,往三個不同的地方打出光束,一個朝向蘇家諾廣場、一個朝向革命紀念碑、第三個朝向Guadalupe聖母院。


在墨西哥市內,如果你看到閃爍的光束,就可以打開電台,同時收聽廣場上人們的聲音。如果廣場上沒有人講話,電台就會播放歷史資料、受害者家屬訪問等。

連續十天,聲音無需經過審查,廣場上來了很多人,有生還者、有當時的鎮暴警察、也有受害者家屬...這次的聲音,化身黑暗中的光束,有寬恕、有憤恨、有請求原諒,當然,還是有想求婚的人。


Rafael讓紀念碑不只關乎地理位址,更在於人們在公共空間裡的連結與傾訴,而訴說的內容也不只是歷史,也是今日依然上演的各種問題。


              
          (可以從2:50秒開始看)


好了,長文暫且至此,最後姑且讓我依然用問題結尾:
如果是你有魔力,能讓光和建築開始說話,你會聽到什麼?
你會願意聽到什麼?
又或者,你會回應些什麼?

2014年3月1日 星期六

親愛的藝術家--Esther and Jochen Gerz消失的歷史紀念碑

該如何製作一個紀念碑「紀念」納粹屠殺猶太人這樣的悲慘事件呢?
什麼東西能代表這場黑暗的屠殺?
沈重的歷史要以怎樣的形式在城市中存留?


1986年,Esther Gerz和Jochen Gerz在德國漢堡的Harburg豎立起一個高達12公尺的方柱:「反法西斯紀念碑」起初,這個柱子看來與一般的、高聳的、有權力者架設的紀念碑無異。不過,藝術家上面塗上厚厚的一曾鉛,邀請觀眾在上面刻上留言與簽名。

photo: Grez Studio
photo:Gerz Studio



一旦四面都被刻滿了之後,柱子就會下降,騰出新的空間給人簽名留言。一共八次的下降,直到最後一次1993年11月10號整個柱子沒入地面,埋入地底。

長達七年的過程中,這個「反法西斯紀念柱」總共收集了約七萬個簽名。


現在去到漢堡的Harburg,已經看不到這個高聳的柱子了,只剩下一個方形的石板。

   
1991                                                   2003
而旁邊說明牌上,用七種語言寫道:
「我們邀請Harburg的市民以及拜訪此地的遊客,在我們的名字旁邊簽下他們的名字。如此,我們承諾要隨時保持警惕。這個高達十二公尺的柱子被簽滿名字之後,便會漸漸埋入地底。當他消失於無形的那一天,Harburg的反法西斯紀念碑也將不見蹤影。到那個時候,就只剩下我們能起身抵抗不公不義了。」


photo:publicartnow

The Grez 讓這個消失的過程,成為一個新的理想,讓參與的人和觀看的人成為這個紀念的一部分,尤其是對德國漢堡的居民來說,在數年的時間裡,他們擁有了一個共同的記憶,是可以用來回應或宣洩法西斯主義曾經盤踞此地的痛苦。

視覺與觸覺上的柱子隨著時間逐漸消逝,其實,卻是讓觀者在記憶裡、在回憶中豎立起無可取代、無法崩壞的「紀念」。




2014年2月13日 星期四

親愛的藝術家--Sputniko!塗抹藝術、工程、設計、影音以及性別的模糊界線

Sputniko! 的設計很時尚、有點瘋癲、表達很抽象的概念又拿出具體的畫面,然後不顧疆界藩籬的穿梭在各種模糊地帶。
Sputniko!
英日混血的Sputniko! 熱愛時尚、喜歡電音、喜歡影像、喜歡音樂和製作 MV,在東京的時候和Uniqlo合作、擔任LV和Prada的模特兒。大學主修數學和資訊工程,並且在倫敦的皇家藝術學院(Royale Colleage of Art )念互動設計,畢業製作的作品在他畢業後立刻接連受邀到東京的MoCA(Transformation)和紐約的MoMA(Talk to Me)展出,2013年被MIT Media Lab聘為助理教授主持Design Fiction Group (科幻設計組)。
Moonwalk Machine-Selina's Step, 2013
Sputniko! (read more) 做為一個音樂家、表演者、工程師、科學家和設計師,他說,「設計是我的重心,」如果只用一句話來描述他的工作,那就是:
「我為引發辯論而設計。」("I do design for debate.")

為了把設計出來的東西讓世界各地的人們討論,他大量製作MV,以自己為主角,創作音樂與歌詞然後放上Youtube好讓設計圈以外的人也能夠看見,並且加入討論。Sputniko!的設計不只是邀請人們討論他豐富的影像,他說「我常常把問題post在論壇上,讓專家告訴我解決之道」,整個設計過程透過網路、結合各種專家的意見來創作,包括NSAS的月球專家、研究烏鴉的動物學專家、還有生物藥學的教授...等。

Sputniko!的設計明顯受到Donna Haraway唐娜哈洛威所說的Cyborg (賽伯格) 概念的影響,試圖建構一個不再是傳統二元對立(如:機器vs自然, 男性vs女性, 動物vs人類)的世界,他混合了廣泛定義的「有機體」(人、動物)與「非有機體」(機械、電腦)複合性別(不再是二元的男性、女性)的表現。"Cyborg"就詞彙上來說等於Cybernetic+Organism,而這樣的「混種」乍看之下很容易被理解為混亂混和物的烏托邦概念。(不過在此先略過對哈洛威的批判與防守)

Crowbot Jenny, 2011

我覺得Sputniko! 令人驚艷之處在於,他不只是在二元界線不穩定的細縫斷裂間批判社會建構的現實,而是主動創造一個新的空間,重新塑造自然和文化混砸的可能性,用實現/再現的方式回應Donna Haraway的賽伯格宣言(Cyborg Manifesto):「什麼是自然、什麼是機器、什麼又算是人?」

有趣的是,Sputniko!以MV的故事實在的挑戰了父權體制主導科技/科學的世界,利用情境劇以及第一人稱的敘事方法,提出精準的想像:在這個重新理解的破碎(segamented)世界裡,如果邊陲者(peripheral)能使用科技作為賦能的工具(tools of empowerment),並且實際應用到自身的景況中,會發生什麼事情。

好,我先承認,以上一堆有的沒的名詞,不如直接來看看他的作品吧!



Shushiborg Yujari, 2010 ( 壽司博格由香里)

劇情:"Nyotai Mori"裸體料理(女體盛)是日本由來已久的一種用餐方式,將壽司放在裸身的女子身上享用。「壽司博格由香里」就是在這樣的概念下被製造出來服務客人的賽伯格,然而由香里的程式智慧隨著時間發展,逐漸意識到自己不過是個性玩物,便開始計畫逃離現狀,於是她改變身體裝置,將刀子裝到原本服務客人的部位,然後由香里成了一個致命的殺人武器...。






(*以下影片有血腥畫面*)

                   

壽司轉盤prototype實體影片
                   


Crowbot Jenny, 2011(烏鴉機器人珍妮)
劇情:烏鴉機器人珍妮是一個孤單的女孩,雖然她身在一個資訊爆炸的時代,她依然難以融入同儕之中。事實上,珍妮比較喜歡和動物說話,於是她開始和烏鴉對話...。




烏鴉機器人可以說以下幾句話:Hello./ I am in danger!/ I love you!/ Where's my child?
下面這個prototype測試的影片裡可以看到烏鴉說"Hello!"回應烏鴉機器人。
                


Moonwalk Machine- Selena's Step, 2013 (月球漫步,薩琳娜的腳印) 
劇情:還記得月球上第一個男人腳印嗎?大家都知道是1967年阿姆斯壯的那一步。不過,你知道月球上第一個女人的腳印是誰的嗎?13歲的少女薩琳娜有著一個夢想,想要在月球表面留下她愛穿的高跟鞋的印子。於是她開始製造一個月球漫步的機器,好讓她的高跟鞋在月球上跳舞...。




Menstruation Machine- Takashi's Take, 2010 (月經體驗機,隆先生的體驗)
Menstruation Machines-Takashi's Take, 2010

劇情:隆先生是一個喜歡變裝的日本少年,平常喜歡女性服裝與打扮的他不滿現狀,他希望能更進一步體驗女性身體的狀態,於是他發明了一個可以穿戴的月經體驗機,好讓他感受女性朋友每個月流血的獨特經驗。




月經體驗機的這個設計引起廣泛的討論,上傳到youtube後一週之內就超過十萬人點擊,Sputniko!的發想不只是來自變裝群體的渴望,更起源於藥物與生物醫學在現實世界的發展。他說:以日本為例,健康局(Ministry of Health)只用了六個月就通過威爾鋼的審查許可,卻花了九年的時間才終於在1999年通過避孕藥的審查許可。科技的進步顯然與政治、社會與文化背景緊密相連。女人還會流血多久呢?如果有一天女人不再因為月經而流血疼痛,例如更年期或新的生物科技發展,月經體驗機會不會成為一種歷史軌跡?

(Barbara Kruger, 1989)

看Sputniko!的作品的時候,不得不令人想起Barbara Kruger 用Futura粗斜體說的那句「你的身體就是戰場」在Sputniko!的作品裡,每個角色都有非常鮮明的陰柔女性氣質(feminine look),科技應用能力也很強,尤其是Sputniko!花上不少力氣克服科技上的問題。而在這樣的女性身體裡,他們有著非比尋常的慾望,有足夠複雜的故事,讓他們能在戰場上發出響亮而豐富的聲音。



--------------------------------------------------------------------------------------
我之所以開始想把這些藝術家整理出來,是因為UM藝術與設計學院舉辦的Penny Stamps Speaker Series公開講座,每週四傍晚在密西根電影院的免費演講,我從中獲益良多。他們邀請到各國著名的藝術家或設計師,除了介紹自己的作品與中心思考之外,同時也回答「我怎麼成為現在的我」這個人生課題,企圖給藝術與設計系的學生一些關於職業與人生的啟發。雖然我不是藝術設計系的學生,但是這些講者往往丟出許多值得深思的觀念與刺激,無論是關於熱情、痛苦、或對話,都是每個人--無論作為群體或個人--能夠感受或經歷的。

而這些,包括思考方式、藝術概念和對話的範疇...等是我過去在台灣校園裡面沒有接觸過的,希望可以藉此機會自我整理,也和你們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