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婚禮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婚禮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6年1月29日 星期五

Our Weddings In the US美國婚禮紀實real wedding--懿慈&詩瀚的酒莊婚禮舞曲(美國加州Napa Valley)

//懿慈和詩瀚的酒莊婚禮舞曲//

我所認識的懿慈,溫柔而獨立,除了對周遭社會的不平提出批判,偶爾也會有些天外飛來的少女煩惱lol。他和詩瀚交往之後,兩人真誠的相處讓周圍的人也覺得快樂。在他們婚禮前幾天我剛好飛到加州灣區,有機會目睹了小夫妻的舊家,小小的房間裡堆滿東西,角落放著詩瀚尚未畫完的簽名圖章樹,樹幹畫好了,樹枝只畫了一半,樹上有兩個小人兒並肩坐著。舞蹈,也是懿慈和詩瀚婚禮的重點,那天晚上我去看他們練婚宴上要跳的舞,懿慈掛著疲憊的笑臉,詩瀚想著舞步,看起來充滿自信。



婚禮結束幾個月後,我又有機會去他們的新家拜訪,那幅簽名樹、裱起框,掛在飯廳的牆上,並肩的小人兒周遭蓋滿賓客的指印,色彩繽紛。懿慈去院子裡剪了一束香草,詩瀚一把接過來準備灑在新鮮的櫛瓜上,這一回女主人看起來輕鬆多了,而男主人依然無比自信,架勢像是個五星主廚一樣。

懿慈和詩瀚的婚禮包含了完整的中式婚禮和西式婚禮,其中又加入了台灣與中國兩地的不同背景,是一個獨一無二的婚禮。他們倆都是膽大心細的人,婚禮事前籌備都注意到許多細節,他們的經驗,對於想要同時籌備中式和西式婚禮的新人來說是很好的參考。

2015年11月2日 星期一

Our Weddings in the US 美國婚禮紀實real wedding--Ann&David小巧親密的後院婚禮(加州舊金山)

//Ann&David小巧親密的後院婚禮//

我和Ann 第一次見面是約在舊金山Mission區一家有名的咖啡廳裡(Fourbarrels),聊完之後,他帶著我在附近好好的逛了一番,一路從改裝二手家具的倉庫走到收藏獸骨的精品店、再到寫著"The city is not for sale"(這城是非賣品)的壁畫巷子,還隨機的和小展場裡的獨立藝術家聊電影作為創作的靈感......。

我就像是跟著一個導遊,游刃有餘的穿梭在這水泥叢林。Ann 有藝廊經理人的幹練,但不失趣味調皮的眼光,和他一起散步實在非常享受。現在他和先生David一起開發Cable Music app(http://www.cabl.in/ )這個手機音樂推薦軟體,她坦承的說「有很多困難,但還不想放棄」。
我覺得Ann 和David 可以說是舊金山城市裡的新興遊牧民族,他們符合所有這個民族的特點:年輕、大膽、隨性、創意、還喜歡在看似陋劣的角落發現新的美感。他們在台灣與美國兩地遠距離交往數年之後,終於在舊金山這個紛亂的城市裡,決定開始「兩個人的流浪」。

事事認真卻輕鬆而游刃有餘的生活態度同樣展現在他們的婚禮上。

以下內容是我跟Ann的訪談:
怎麼會決定要在美國舊金山舉辦婚禮?

2015年8月17日 星期一

Our Weddings in the US美國婚禮紀實real wedding--JP&CT博士生風格的參與式婚禮(美國密西根)


//JingPing和ChangTing 博士生風格的參與式婚禮//

JingPing和ChangTing是我跟傳哲來密西根念書的第二年就認識的一對好朋友,我和JingPing在同一個基督徒查經班所以常常一起分享、禱告,很快就變得很熟。JingPing對周遭的朋友很貼心照顧,我們除了經常hangout, 我在生活上也常受到他的幫忙。我們也幾乎可以說是一起籌備婚禮的,我和傳哲在七月底結婚,他們在八月底結婚,中間只差了不到一個月。互相分享收集到的資料和訊息是必須的,有人可以彼此禱告(尤其是為家人)則是難得。

有趣的是,我跟JingPing對生活細節的喜好常常完全相反,我喜歡複雜溫柔的圖樣,他喜歡簡單俐落的剪裁;我喜歡綿密的點心,他喜歡有嚼勁的食物;我喜歡柔軟細小的花,他對花本身沒有太多興趣XD;我喜歡粉嫩的黃色紅色,他喜歡Tiffany藍綠色和比較edgy的紫色。我們去逛街的時候,我會大概掃過忽略的東西,往往入了他的眼,反之亦然。正是因為我們如此的相反,所以我經常感謝上帝,讓人們有如此不同的品味,這世界也因此更多采多姿。正是社工常說的:the power of diversity,多樣化的力量,哈哈

在和JingPing聊天的時候,我覺得他對婚禮、婚姻很有想法,也很清楚自己為什麼要舉辦這樣的一場婚禮,很多細節和他做的決定都被細細琢磨過。絕對不是一場因為別人都如何如何,所以也要如何如何的婚禮,從他口中聽不到「婚禮啊,就是必須......婚禮啊,一定要......」這樣的字句。

我特別欣賞他們把籌備婚禮的過程看得比婚禮的成果更重要,他們大力地邀請朋友們一起參與並成為扶持兩人婚姻的支柱。身為他們的朋友,可以深深感受到他們看重情誼更甚於形式;看重人更甚於細節。

如果你在準備婚禮,讀讀JingPing的想法,或許會給你一些不一樣的觀點!
至於為什麼說他們是博士生風格呢?他們的婚禮邀請函可是用學術論文的格式發布的呢,厲害吧XD 除此之外,還有很多相當nerdy的小細節,繼續看下去就知道了。


2015年4月23日 星期四

Our Weddings in the US婚禮紀實real wedding--Tiffany&Joseph:婚禮是一次溫暖的旅行(美國加州聖地亞哥)

//Tiffany&Joseph:婚禮是一次溫暖的旅行//

這次的訪談中,Tiffany除了分享她和Joseph 準備婚禮的思路,還簡介了美國婚顧的形式並提到她最後決定請婚禮顧問的原因,清晰有條,給有需要的人參考。同時,文末Tiffany提供給準新人的5項建議非常簡單也非常實用,尤其是第四項:take some mental snapshots,這是什麼意思呢?等你讀完這篇就知道了!

我很喜歡Joseph 和Tiffany細心規劃的婚禮,不是3-5小時的婚禮而已,而是大家花整個週末聚在一起,他們的婚禮網站上還羅列出各式各樣的餐廳和景點,要把San Diego介紹給大家。

我的先生傳哲和Tiffany是高中同學,所以這場婚禮對他來說又像是一場小型的高中同學會一樣,因為難得可以和在世界各地讀書、工作的老友們聚首。十幾人從各地抵達San Diego,晚上全住在Tiffany幫忙安排的guest house裡,一邊打鬧、一邊趕工要送給Tiffany的秘密禮物--手工有聲書。我還記得Tiffany坐在沙灘上一邊聽這本書,一邊激動的落淚,在場的幾位好友也跟著笑中帶淚。

在登機箱裡塞進皮鞋和幾件禮服;吃幾頓好吃的飯;在租來的敞蓬車上頭髮被吹得亂七八糟;認識幾個新的朋友;和好久不見的老朋友敘說陳年往事;講幾個令人不捨的八卦或捧腹大笑的糗事;造訪一個美麗的海灘.......。

對所有結了婚的人來說,婚姻是一場兩個人的冒險,而Tiffany 和Joseph把他們的婚禮變成溫暖所有親朋好友的一次週末旅行,就像Tiffany說的:「也沒做什麼,只是聚在一起」。


2015年4月14日 星期二

Our Weddings in the US美國婚禮紀實real wedding--Jane&Brandon的教堂婚禮: 當東方與西方相遇(美國密西根)


Jane and Brandon 美國密西根浪漫又歡樂的教堂婚禮:當東方與西方相遇
Jane跟Brandon的婚禮,是我來美國之後參加的第一場婚禮,他們對婚禮、婚姻慎重的態度,也讓我很佩服。當Jane告訴我們,他們是在教堂的紅毯上,才第一次見到對方穿著婚禮的西裝、白紗;也是婚禮當天,教堂的十字架前兩個人才第一次的親吻對方,我們都印象深刻。這樣謹慎、鄭重地看待婚姻和婚禮,也可以看出出信仰對他們而言有多重要,夫妻的身分對他來們說是多麼的珍貴。很感人啊~

Jane 跟Brandon都是很細心體貼的人。不管是做什麼事情,Jane都會做很充分的功課,我們幾個在Jane之後才結婚的好友,都接收了他整理的秘笈啦、資訊啦和各種提點,可說是受益良多。

從很多小細節都可以發現他們希望每一位來參加婚禮的賓客都很"comfortable" ,尤其是雙方家庭背景在文化、語言上有很大的差異,但是他們卻可以很溫暖的回應各種需求,例如怎麼回台灣訂婚、拍婚紗、該送紅包還是送禮物,一切的安排都很周到。如果是台灣留學生要在美國舉辦一個跨國婚禮,我認為Jane跟Bradon的婚禮是很好的參考。


以下內容是我和Jane的訪談:

2015年3月27日 星期五

Our Weddings in the US美國婚禮紀實real wedding--Grace&David簡單莊重的教堂婚禮(美國加州舊金山)

//Grace&David簡單莊重的舊金山教堂婚禮//
我訪談Grace的時候,已經是他結婚一年半以後了。剛接起網路電話的他,幾分鐘前才把出生幾個月的小寶寶哄睡,放到床上,日子簡單而快樂的樣子洋溢在臉上。Grace笑著說實在不知道他們的婚禮到底值不值得寫,他說,「我的伴娘老是告訴我,這是他參加無數婚禮以來,最隨便的一場婚禮,還好他和我另一個最好的朋友在婚禮前一週飛抵加州,趕緊幫我張羅各種東西。」

我告訴他,這樣最好,那些華麗而盛大的婚禮,各種婚禮網站或婚禮雜誌上早就看過太多了,難得有一場簡單的婚禮,我一定要記下來,告訴大家這樣也可以是一場幸福的婚禮。

訪問到最後,Grace拿出他幫女兒製作的超可愛手工成長相簿,一頁一頁的翻給我看,他笑著搖搖頭說,「真想不到我竟然會做這種東西,很難想像吧。」要掛電話之前,小寶寶睡醒了,他們夫妻倆抱著女兒在電腦鏡頭前又親又抱,加州午後的陽光灑在小寶寶的笑臉上。


2015年3月9日 星期一

Our Weddings in the US美國婚禮紀實real wedding----Ally&Suyi精緻溫馨的戶外婚禮一個月內籌備完成(美國密西根)


A&S精緻溫馨的戶外婚禮,一個月也能完成。
艾力是我在密西根最親近的朋友之一,我們的想法和關注的議題都很類似,我們之所以會認識,就是因為我從美國前往中國做農民工教育研究之前,經過朋友介紹,才認識了幾年前在北京某維權NGO工作的艾力。

他們倆認識的時間不算長,但是一交往就是認定了彼此的。艾力喜歡攝影(也拍得很好);甦怡喜歡爬山(還曾經參加荒島求生營),所以他們常自嘲是文藝女vs荒島男的組合。他們的婚禮小巧親密,從頭到尾充滿笑聲,雖然十月份的傍晚微寒,整個後院總是籠罩著一股興奮與溫暖。//


以下內容是我和Ally的訪談:
為什麼決定要在美國舉辦婚禮?(Why did you decide to get married in the US?)
當時我們很想要馬上結婚,也有一些簽證上的原因,一個月內需要把婚禮辦成。如果回國辦一定來不及,而且比起中國典型的婚禮形式,我們比較喜歡西式的婚禮。我們在中國都有參加過婚禮的經驗,通常都是講究氣派、賓客很多,新郎和新娘有的時候會像布偶一樣,作成一場秀,任憑司儀在台上擺步、取悅群眾,結果婚禮的主要目標變成是娛樂賓客,好像新郎新娘只不過是舞台上的演員而已。

2015年2月24日 星期二

Our weddings in the US美國婚禮紀實----About有關這個系列

//我們在美國的婚禮Our Weddings in the US// 

有關這個系列:
在美國生活的這幾年,我很幸運的有機會參加一些好朋友的美國婚禮,每一場都很獨特,有的盛大、有的精緻、有的簡單迅速、有的精心完整,在婚禮中可以看出每對新人重視的部分以及他們(或他們家庭)的特色。前幾天和一位最近剛完婚的好友聊天,我發現每對新人在準備婚禮的時候,都費了很大的心思、找了各式各樣有用無用的資料,當然,也走了一些冤枉路,而這些經驗和在台灣舉辦婚禮相當不一樣。

2013年的夏天我和傳哲在美國密西根完成了我們的婚禮,在準備的過程,雖然壓力頗大XD,我一直很快樂的期待這一天,我發現網路上沒有很多像我一樣「在美國的華人新娘」,但感謝身邊朋友家人出點子、提供人力援助還有精神上的支持,婚禮的當天雖然有不少意外,但對我來說依然很完美,常常有 "oh, I am so loved" 的時刻。2014年我們又有機會回台灣宴客,更覺得臺灣和美國有很不一樣的婚禮產業鏈,而在美國結婚也往往和在台灣結婚有很不同的需求:
是不是要回台灣拍婚紗照? 品質會比較好,或是比較省錢嗎?

2014年12月14日 星期日

廚房實驗--蜂鳥杯子蛋糕食譜 Hummingbird cupcake with cream cheese frosting recipe


蜂鳥蛋糕Hummingbird cake 是我來到美國之後,才開始喜歡的蛋糕口味,我們結婚的時候蛋糕就是訂Ann Arbor最著名的點心店Zingerman's Deli的蜂鳥蛋糕。有人說他之所以叫做Hummingbird cake是因為吃他的人總會發出hum...hum...的讚美聲;也有人說是因為這個蛋糕甜得不得了,連蜂鳥都被他吸引來採蜜。不過,這個改過減糖的食譜版本應該會比較吸引台灣的蜂鳥吧XD。



綜合了鳳梨的酸、香蕉的甜,加上椰子絲的香味,蜂鳥蛋糕是相當東南亞水果口味的蛋糕,非常適合台灣的甜點店開發。想想看,嘉義的金鑽鳳梨、台中的寶島蕉,搭配屏東的椰子,又新鮮又高品質,絕對可以打遍天下無敵手。在此呼籲台灣各甜點店,趕快開發出優良耐保存的香蕉鳳梨椰子--蜂鳥蛋糕,再創台灣鳳梨酥送禮自用兩相宜的傳奇吧!(部落格許願法)

這次我比對了幾份網路上找到的食譜,減了糖(其實還可以再減一點)、改成杯子蛋糕的小尺寸,結果比Zingerman's 的口味還要濕潤、也比較不甜膩,我和傳哲都非常喜歡(傳哲還帶去同學的派對,據說頗受好評哈哈。)

2013年5月23日 星期四

Engagement Party[2]--Punchbowl線上邀請卡和一元商品布置


決定要辦訂婚Party之後,就得趕快發出邀請函、想這個Party的功能是什麼、要怎麼完成。
整個Party是在我們以為的春天舉行,所以就朝「浪漫春天氣息」的設計方向前進XDD


punchbowl online invitation線上邀請卡

日期、地點決定之後,決定邀請名單是最困難的(婚禮跟婚宴的邀請名單也是最困難的啊~~)。因為我住的地方並不大,估計只能容納25人,我和黃先生還為此爭執一番,我很想要廣發邀請函,每一個朋友都大力邀請,黃先生覺得我們應該量力而為。他說「就算我們有預算,租個一百人的場地,預算還是有限的啊!更何況我們只有一點點預算!」好吧,他說的沒錯。

雖然說我很希望我們認識的好友全部都來參加,但事實上,我是一個很怕辦Party的人,畢竟總覺得我有社交恐懼症。決定這件事情之後才開始感覺緊張,心裡就開始碎碎念「好~要辦party了,首先要做什麼?」「要邀多少人?」「會不會沒人來?」「會不會很無聊?」「我要穿什麼?」
           Punchbowl邀請函信封樣式


幸好,Engagement Party在許多人的幫助下,順利的完成了這件事情,還有人跟我說:「這個 party辦的真棒~」「好好玩的party喔!」給了我不少信心(呼)


Punchbowl的線上邀請函(打開之後)

傳哲使用Punchbowl這個網站發送線上邀請,沒想到umich.edu (密西根學校信箱)結尾的郵件都被擋下來|||b。因此,即使他有一個RSVP的功能欄位,參加者可以填入自己的名字跟信箱,但是卻莫名的沒有成功...。所以最後我們還是另外一一確認會來的賓客名單。

其他很常見,我也很喜歡的線上邀請函和電子卡片包括:Evite, Socializer, Pingg(Pingg特色是和Etsy的畫家合作), Paperless Post(要付費,但卡片真的很漂亮,較有設計感,如果是正式的婚禮想要找線上喜帖,可以考慮Paperless Post)。


Punchbowl的  RSVP功能欄



一元商品的春天
場地的佈置呢,為了節省經費,決定到一元商品店Dollar Tree買材料加以手做。沒想到一元商品的確小兵立大功啊~當然,也是手作達人H的功勞。果然佈置出很春天、很浪漫的場地。

材料:
包裝紙(Tissue Papers),
彩卷紙(Crepe Streamer),
紙膠帶、
色紙、
棉線、
膠水、
剪刀
黏土(Adhesive putty)
費用約$25美金(包括三束花、三個充好氦氣的氣球、餐巾紙和50個紙盤)

薄薄的包裝紙變身玫瑰布旗樣式
from Tissue Papers to Rose Bunting


近看有點小俗氣沒錯
利用彩卷紙製做成流穗花環
from Crepe Streamers to Tassel Garland






氣球+簽名欄

花瓶



無所不在的小愛心---這乍看之下會覺得too much!但拍照的時候效果很好,像是使用會修圖軟體自動加上愛心貼紙一樣~






數數看畫面中有幾個愛心呢?



2013年5月22日 星期三

Engagement Party[1]--求婚這件事


理性與感性的求婚大作戰
在我和黃先生理性的決定今年暑假要結婚(就是某個週日下午吃飽飯後,釐清一下1. 為什麼我要嫁給他, 2. 他為什麼要娶我, 3. 什麼時間點合適結婚, 4. 我們有要走求婚這一遭嗎)之後,我們和朋友分享的時候時不時會被問:「傳哲是怎麼求婚的啊?」

還記得幾年前,我姊跟我們幾個姊妹分享過,她不想要一個求婚的橋段,不想要根本兩個人都已經決定要結婚了,才出現男生下跪求婚、女生含淚點頭的過程。她曾經和當時還是男朋友的姊夫說:「如果你要求婚的話,你要認真準備喔,我會問你問題,而且我有可能會說『不』喔。」

當時我聽了猛點頭,因為我也不想要我們的婚姻是男友自己一個人(或許偕眾人之力,或許獨自)決定了之後,我只要(或只能?)負責說「yes, I do.」如果我當時還不想嫁怎麼辦?我也不想要我們都已經開始籌備婚禮了,突然來個高級餐廳或是在眾人面前下跪遞戒指的情節, 我覺得太尷尬了!如果我哭不出來是不是不按劇情走!這壓力太大XD

因此,老實說,「黃先生是怎麼求婚的啊?」這一題真的有點難回答,畢竟黃先生沒有所謂的「求婚」,我也不是很知道「被求婚」的話該如何反應XD (註一)但在訂婚party結束後我真的承認,在眾人面前接受告白是蠻感人的一件事。

我覺得訂婚必要的三項元素:
  • 「好~我們要結婚了」的這個決定 (有點像廢話但這是最重要的部份ㄏㄏ)
  • 兩個人都同意的共同決定
  • 討論過可行性(這是最複雜困難的部份,包括--「要出國唸書了,該先結婚嗎?」、「家人的意見要怎麼回應?」、「沒有五十萬存款該結婚嗎?預備多少錢才能結婚」、「在台灣結婚還是在美國結婚?」、「要當秋天新娘還是夏天新娘?」...每項都是我們在決定結婚之前就出現過的汗涔涔血淋淋的真實topic啊,當然也不是說所有都確定了才可以結婚,只是考慮舉行婚禮的可能實在是非常實際啊。)

訂婚/求婚還可能有的元素:
  • 可能有戒指(鑽石這件事真的不是必要的,畢竟鑽石只是另一項商品罷了。你不覺得說出"My partner is my 'rock'."很浪漫嗎~ )這項我沒有,決定結婚一陣子之後才去買的。
  • 可能有點浪漫(畢竟發現此生就要跟這個人度過了,但也不是必要條件)
  • 可能有點眼淚(也許是感動、也許是害怕、也許是驚嚇、也許是...?)
  • 可以是女生也可以是男生主動提起的 (不要以為男生主動!女生主動提出結婚真的不可怕!很實際啊)

當然,我覺得Engagement 不是/也不該是用來評斷兩人的關係在哪裡的法官大人(大人饒命啊~),也不是父母或友人說「ㄟㄟㄟ差不多了吧,都交往十年了」的激將法成果,重點是兩個人決定此生要一起度過--更多包容與掙扎、更多犧牲自己。(對,說說很容易、現實世界很難。)


總而言之,我真的很感謝眾人的關心,我和黃先生也希望給大家一個歡樂、清楚的膠帶~所以就在我們以為春天(註二)來臨之際,辦一個訂婚趴囉!


註一:我的美國同學J說他的怪癖是看youtube上的求婚短片。美國同學N就說他有一個朋友的youtube求婚影片還算有趣,是在公車上的,但應該沒什麼人看過。J同學默默的回答說:...是不是在公車上唱歌、有彩帶的...?N同學睜大眼睛,倒抽一口涼氣。眾人大驚。

註二:Ann Arbor的春天一直到最後一場雪結束,花都開好了才算,原本預計四月中應是春暖花開的時節,殊不知今年的最後一場雪一直到四月底。


2013年4月28日 星期日

人生里程碑全擠在今年--順便淺談「非白人」的英文該怎麼說


在過幾天,我就會拿到密西根社工碩士的畢業證書,正式成為為工作煩惱的待業青年。在過幾個月(精準的說是三個月),我就會拿到簽了字的結婚證書,正式成為黃先生的妻子。順利的話,這半年內,我會找到一份有薪水的工作,正式成為美國的外籍勞工。當然,不順利的話,我會找不到有薪水的工作,就會一邊當打工仔,一邊當免費志工(volunteer)。

如果人生有所謂的里程碑,今年的碑會是很大的一座(?)。

回頭看,過去兩年的社工巡禮,從剛開始很像亂入的不知所措旁觀者,到現在知道成為知道怎麼老練的使用PODS(privilege, oppression, diversity, social justice )架構說出社工觀點,這些過程的確學到不少腦袋上的知識,更學到許多淺規則、思考方式、美國文化,最寶庫的是聽到許多同學和老師驚人的故事。有很多沒說完、沒說清楚的話,想要趁這段時間好好整理。

往前看,倒數90天即將到來的美國密西根婚禮,目前為止也是學到了不少小技巧,有緊張、有吵架、有甜蜜、有禱告,接下來還有更多的帳單、溝通、決定、和協調。最近呢,我也被社工系同學Steph的部落格 LoveintheD 感動到,她2011年在底特律(Detroit)完成婚禮大事,在籌備過程中,她發現網路上主流的婚禮資訊常常都是特定的模式,既不多元、也不夠真實貼近人生,於是她就能開設一個部落格,希望提供不一樣的聲音,傳達以下幾種訊息----

1) 非白人(non-White/people of color*註)的婚禮可以長怎樣,當然最實際的就是提供Real Wedding 的樣本啦,

2) 即使在底特律也能幸福的結婚,不要再相信底特律是鬼城的說法啦,

3) 辦婚禮也能考慮社會責任(social responsibility),很多人以為華麗的婚禮會帶來幸福的感受,但忘記了地球也許正在受傷哭哭中。

如果需要找底特律的廠商資訊,或是對婚禮的社會責任有興趣,LoveintheD這個部落格一定很有幫助。


朋友送給Steph和Sean的畫作,和超可愛的邀請卡


*註People of color,  Colored people, Minority, Non-White
以上這四個詞彙,在美國的語言使用上來說非常不同,並且具有歷史上的意義。我覺得中文不容易翻得精準,尤其是People of color 和 Colored people。


Minority 較容易理解,就是少數族群。相對於多數的,就可以稱為minority。

Non-White 就是非白人。(但白人到底是指誰...就是另一項題目了...)

而People of color和 Colored people 最主要的區別在於誰是詞彙的使用者。

Colored people 是在大約1850年開始,美國的殖民時期開始使用的,殖民政府用來指稱黑人 、西班牙裔人、亞洲人和美國原住民印地安人,(Black people, Brown people, Asian, and Native American),在1863年南北戰爭的時期,北方政府還成立了一個Bureau of Colored Troop(有色人種部隊部門),裡面主要是黑人士兵。在種族隔離的時期也通常是用"White only" 和"Colored people"作為區隔。



People of color 的使用,雖可溯及至1793年,但主要開始普及是在1970年代民權運動時期,許多民運中重要的人物都開始使用這個詞彙,像是Martin Luther King在演講中使用"citizens of color"或是Frantz Fanon提到自己時用"I, man of color..."或是用"women of color"指黑人女性等。而根據Lisa Wade的演講,她說,Women of color一詞的廣泛使用,則是1977年的一個會議發生的故事。一群華盛頓特區的黑人女性,攜帶了一份黑人女性綱要(Black Women Plank)要到德州參加全國女性會議,因為他們覺得在兩百多頁有關女性公民權和女性投票權的報告中,僅僅出現三頁提及Minority of Women 實在非常不恰當。所以他們要提出修正,會議中不是黑人的其他少數族群的成員(亞洲女性等)看到了這份綱要,就說「把我們也放進這個修正的綱要裡吧,這個寫得太好了!」這群黑人女性同意了,但是這個綱要就不再是Black Women Plank了啊,於是大家同意改稱為 Women of Color Plank,更具包容性,更團結的抵抗White supremacy帶來的壓力。



也就是說Colored people是由上而下,特權擁有者為了區隔出非白人而使用的詞彙; 而People of Color則是由下而上,為了對抗這種權利上的隔離,為了集結各路反抗者的力量,匯流而成的廣泛用法。

另外,除了民間的廣泛使用之外,現在許多官方文件中,在指稱黑人、亞裔、西班牙裔等族群且不帶有保護少數群體的意思的時候,People of color也用來取代Minority 和 Non-white的用法。

比起Colored people和 Minority, PoC至今可以說是最「政治正確」的說法,不過也有人認為PoC還是不夠精準,畢竟白人也是一種"color"。不過呢,我覺得這種反駁論調相當白目,完全就是所謂Color Blindness的人才會提出來的說法,說出「白皮膚也是一種color」就像說出「我覺得大家都是平等的啊」的人一樣,可能沒有意識到白人在美國社會裡所擁有的巨大特權。

要了解美國文化,有關White privilege 的觀念,我覺得是非常困難~卻非常重要的,因為族群之間的隔閡與資源分配至今仍是美國最盤根錯節的一項議題。(((沒想到竟然比正文還長...!

2012年7月4日 星期三

把霧裡的花看清楚一點


今天傳哲很像社工,幫我釐清現狀。
「如果結婚了,你理想的一天會是怎樣?」
「那如果我們都有工作的話呢?」
「為什麼你想回台灣?」
「回台灣後呢、過了兩年之後呢?之後你要做什麼?」

我是不是一直在逃避自己呢。我說是。
我是不是拿出很多藉口來掩蓋自己不知道未來該做什麼的慌張?我也會說是。
我所說的「不要工作、在家裡煮飯教小孩」、「回台灣的責任」是不是只是想要逃避自己去檢視心中的期待與想像?

我竟然說不出如果一切都按照我的「我想要...」實現的話,那會是怎樣。
對我來說,過著一個「為...的緣故而妥協或犧牲自己」的人生情結,我竟然覺得比較安心。
我竟然無法為自己做決定。
我竟然無法承擔自己的喜好。


我的人生決定裡似乎很少出現「我」。甚至會害怕別人問我:「你喜歡什麼....?」
因為我真的不知道我喜歡什麼。
又有其他時候是因為我什麼都很喜歡,什麼都覺得很有趣,我不知道怎麼選擇。



傳哲說我自己都把路都先想好了、而且還規定自己只能按照這樣走?
(ex: 我自己內心小劇場默默的覺得,如果我追尋某種(實際上是哪種不明)理想的話,我就會離開傳哲。)明明就有很多可能性、我卻不願意嘗試、不願意試試看。



祖偉:「正宏哥說過一句話:『如果你把自己完全的交給神,神就把決定權放在你手裡。』」
這句話的重點對我來說是告訴我:我「必須要」做決定,世界上沒有什麼「不用做決定」這種人生存在。


我的完美主義並不是展現在「所有的一切都必須按照我的意願走」的掌握裡,我的完美主義是顯露在「拒絕承擔責任、情願讓別人做決定、一定得擁有卸責空間」的恐懼之中。
也許是因為我的人生遭遇太少挫折、也或許我的人生遭遇太多責難,讓我害怕犯錯、害怕與反對方對峙的局面。

「結婚」這種人生大事上,我怯於犯錯的完美主義就顯得更加合理、正當,能夠變成我做決定的擋箭牌,讓我可以不去思考我到底想要什麼。

犀利人妻電影版最新的slogan:幸福,需要冒險。
我不僅非常需要冒險家的精神、也需要知道我認為的幸福是什麼。
最重要的是我需要勇於接受自己所謂的「幸福」、勇敢的承認自己的定義。


「誰敬畏耶和華,耶和華必指示他當選擇的道路」詩篇25:12
我太需要敬畏耶和華,因為我太需要他的指示。
當然,我還需要勇敢的就這樣的選擇了那條被指示了的路。